为促进生物学研究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华中农业大学宋波涛教授依据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的多年科研成果,牵头编写了《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块茎与逆境》著作。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基础及其性状改良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共五章,内容涉及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抗旱性、块茎低温糖化、块茎休眠和晚疫病等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理功能与分子机制、资源鉴定与遗传育种等,同时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第一章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
第一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解析——光周期
第三节 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解析——糖
第四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马铃薯抗旱性
第一节 马铃薯抗旱性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抗旱性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马铃薯抗旱资源评价、遗传解析与品种选育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
第一节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马铃薯块茎抗低温糖化资源鉴定与遗传改良
第四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马铃薯块茎休眠
第一节 马铃薯块茎休眠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块茎休眠的遗传与分子机制解析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
第一节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第三节 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评价与抗性品种选育
参考文献
宋波涛,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导,从事马铃薯重要性状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育成了马铃薯新品种1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田振东,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持久抗性分子生物学。近几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
司怀军,博士,教授,博导。现任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