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教育科学探索丛书: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在于如何把学生声音缺席的“对话教学”转变为学生声音在场的对话教学。而研究的主线是教师如何与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进行对话。从哲理上讲,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是否具有可对话性是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从传统认识论的视角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或“反常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然而从新解释学的视域看,其具有可对话性。而且从传统认识论到新解释学是教育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导言 走向学生声音在场的对话教学
一 学生声音缺席的“对话教学”
二 学生“异向交往话语”的可对话性:从传统认识论到新解释学
三 基于学生“异向交往话语”的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第一章 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思想
第一节 对话的缺席、在场与纷争: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思想之历史考察
一 传统解释学:对话的缺席
二 哲学解释学:理解即对话
三 当代解释学流派的对话观之论争
第二节 解释学哲学家的对话思想及其教学意蕴
一 狄尔泰:对话是一种体验
二 伽达默尔:对话即视域融合
三 罗蒂:“反常话语”的可对话性
四 哈贝马斯:对话需要“理想的话语环境”
第二章 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新谈话型对话教学
第一节 对话教学的类型学分析
一 两种对话教学的分类标准
二 对话教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特征
一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目的:理解
二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中的问题优先性
三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过程的持续循环性
四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游戏性
五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情感性
六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批判反思性
第三节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价值
一 创新性教育之追求
二 师生精神自由之提升
三 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变化:从技术行为到实践智慧
第四节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态
一 人际对话
二 人本对话
三 自我对话
第三章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实施(上):对话智慧之崇尚
第一节 实践智慧与对话智慧
一 实践智慧:实践理性知识与道德性知识的融合
二 对话中的实践智慧体现为一种交流美德
三 对话智慧的特征
第二节 对话情感:对话智慧的应有之义
第三节 对话智慧的具体体现
一 提问艺术
二 倾听能力
三 宽容能力
四 解释学想象力
五 解释学反思能力
六 机敏感
七 回应艺术
……
第四章 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实施(下):适切的课堂话语环境之构建
第五章 对新谈话型对话教学的实践反思与改进
结语 以变革的精神迎接挑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张光陆,男,生于1973年7月,山东诸城人,现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师教育研究。在《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出版译著一部,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