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7号)明确提出,全面总结并推广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经验做法。目前,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多数已在全国层面推广。其中,成渝地区探索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本书立足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践经验,深入考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历程,深入分析成都改革试验中出现的这些案例,对村庄如何自主实施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尤其解决融资问题;建设用地流转所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政府为什么会允许甚至支持这些流转活动;在成都市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自主流转有哪些操作方法,这些做法在什么意义上具有普遍性;成都如何从统筹城乡改革中走出建设用地分利流转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并解答。
序
绪论
一、土地是否可实现分利流转
二、诺斯悖论中的国家行为与产权制度
三、中国改革实践中的政府与产权
四、一个新的假设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沿革
一、承包地流转权的发展与保障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约束
三、局部的尝试与探索
四、新时期的改革部署与成效
第二章 政府的土地经营制度
一、城乡二元地权的形成
二、国有土地的权利发育过程
三、土地经营制度推动城镇化l央速发展
四、现行土地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土地的分利流转:从启动到谈判
一、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启动
二、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
三、合作社与新星公司的谈判
第四章 土地的分利流转:从融资到建设
一、贷款融资
二、新村建设
第五章 收益分配与政府约束条件的变化
一、新星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赔付细则
二、项目各方的成本收益
三、政府约束条件的变化
第六章 建设用地自主流转的多种形式
一、金陵二组:灾后重建中的创举
二、指路村:“五自模式”
三、集体建设用地自主流转的多种形式
第七章 还权赋能的制度结构及逻辑分析
一、成都作为统筹城乡和“增减挂钩”的试点
二、试点改革的深化:走向“还权赋能”
三、社会资本参与灾后重建
四、进一步扩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践
五、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设立
六、融资平台的角色转换
七、土地分利流转的进一步条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未来展望
三、土地的分利流转与财政国家的转型
四、以制度性身份为基础的产权安排及其变迁
五、土地分利流转与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后记
张惠强,1985年出生,福建省惠安县人,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经济社会学博士。现就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参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发展等领域政策研究和相关文件工作,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承担有关方面委托的课题研究、规划项目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