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工程导向天然林特色、统一规划科学、科学区划分区布局、长期稳定开放共享的原则,突出生态网络长期连续性、长期固定性、观测指标和方法的一致性的特点。基于对中国森林、植被、气候、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与天然林相关规划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有关驱动力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构建了包含森林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和工程政策管理要素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的空间数据库,采用地理学方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利用地统计学、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进行了森林生态分区。在科学分区的基础上,科学计算站点密度、依据分区结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优先、国有重点林区优先的相关原则科学布局天然林生态效益监测生态效益监测站网络以及满足大尺度空间格局、碳水通量和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专项监测需要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大样带监测布局、天保工程生态效益通量网络布局、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大样地网络布局。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发展历史沿革 二、中国典型生态地理区划对比分析 三、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划目的与意义第二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划 一、区划原则 二、区划方法 三、区划结果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布局 一、布局思路 二、布局原则 三、布局方法 四、布局结果 五、布局分析第四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生态观测计划 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大样地观测计划 二、天然林保护修复时空格局演变大样带观测计划 三、天然林保护修复CO2/水/热通量观测(全口径碳汇观测)计划 四、天然林保护修复植被物候观测计划第五章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连清体系 二、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连清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三、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五、黄河流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 六、长江流域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实践参考文献附表 表1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区基础信息 表2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布局附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路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价值化实现路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