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起事,李鸿章从京城回到安徽老家募勇对抗,后又到他老师曾国藩帐下担任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壮其志、惜其才,支持他建立淮军,入驻上海,平定东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李鸿章势力不断壮大,在曾国藩隐退,湘军系逐渐式微后,淮军系取而代之,成为了晚清势力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李鸿章也达到了他个人名望、权力的顶点。外国势力的入侵、清王朝的腐朽孱弱,促使李鸿章想方设法挽救危局,以期大清能够中兴。慈禧太后将其撤差,命他戴罪立功,东渡日本议和。谈判桌上日本政府咄咄逼人,李鸿章勉力周旋,可战场上丢掉的东西也难以从谈判桌上要回来。暂时休会期间他竟遭日本浪人刺杀,面中一弹。虽以此为由李鸿章力争,日本政府不得已减免了部分索赔款项,但他终究还是得为签下这个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和议的政治后果买单,就此退出了政治舞台。腐朽的大清王朝继续在末路上狂奔,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太后、皇帝出逃西安。眼见朝中无主,没人敢面对洋人,慈禧太后只好再次起用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国家到此地步,和谈说白了无非是破财消灾,谈成谈崩,都得背千古骂名。早已隐退的李鸿章无奈出山,以老迈病躯与列强斡旋,只求能保大清国土完整和朝廷平安。和议签字,太后皇帝与皇亲贵戚们盛大回朝,而心力交瘁的李鸿章却带着嵌在颊骨里的子弹,永远离开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离开了这个他痴心想扶却终究扶不起来的腐朽朝廷。大江东去,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无法逆转。李鸿章即便有天纵之才,也难以力挽狂澜,最终不免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