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20世纪俄苏文艺中的两种类型——“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为基础展开研究。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美学与艺术经历了宗教复兴的阶段,涌现了索洛维约夫、别尔嘉耶夫、洛斯基等一批思想家,他们的美学观与神秘主义、直觉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神秘”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所在。而苏联时期的美学与艺术则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苏联现实主义艺术塑造了诸多人民形象,以绘画、雕塑、电影等艺术形式揭示了革命、战争的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本书从19世纪宗教美学观过渡到20世纪社会美学观,生动地展现了俄苏美学与艺术二百年来在“神秘”与“现实”两种文艺类型中的演进。
第一章 神秘之来源:美的宗教述说
第一节 美与索菲亚学说:索洛维约夫的美感本体论
第二节 艺术与法术:别尔嘉耶夫的创造之路
第三节 艺术与直觉:洛斯基与康定斯基的感觉论
第二章 神秘之变象:美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文艺复兴艺术回眸
第二节 圣像的“转化”
第三章 神秘之神人:美的优选意义
第一节 人格主义与宗教美学的悖论
第二节 宗教范畴的时间终结与艺术重生
第四章 现实之隐喻: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苏联母亲艺术形象的政治含义:从国家到个体
第二节 苏联革命木刻版画在中国:鲁迅的收藏与评介
第五章 现实之苦难:艺术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 苏联卫国战争主题油画
第二节 苏联卫国战争政治宣传画
第三节 战争图像与民族精神
第四节 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形式改写——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第六章 现实之景观:艺术的自然理想
第一节 自然的和谐之音:戈雷雪夫与 苏兹达利风景画
第二节 自然的呼唤之声:叶赛宁审美观及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李一帅,198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学士、硕士、美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博士期间公派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美学、中俄文艺思想关系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俄罗斯文艺》 «Культура и искусство»等刊物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