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立足于药学行业岗位需求,将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教材,紧密结合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思路开发设计教材;在专业重点知识基础上,突出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科特色。创新编写“情景案例”“知识拓展”“重点回顾”“目标测试”等模块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 教材中融入“以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培养企业忠诚度、责任心、主动学习、 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理念,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鼓励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材编写。 完善教材的配套学习材料及拓展习题巩固练习,实现教材资源多样化。全书共分为四篇:篇临床诊断基础,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与病历书写;第二篇内科疾病,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内科常见疾病;第三篇外科疾病,主要介绍了外科感染、外科损伤、肿瘤、外科急腹症、周围血管病变等外科常见疾病;第四篇其他临床科疾病,主要介绍了妇科常见疾病,儿科常见疾病,常见传染病常见性传播疾病。         
         
             
             章诊断学基础
节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咳嗽
三、呼吸困难
四、水肿
五、咯血、呕血与便血
六、胸痛
七、腹痛
八、恶心、呕吐
九、黄疸
十、头痛
十一、意识障碍
第二节病史采集
一、病史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病史采集的内容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二、尿液检查
三、粪便检查
四、肝功能检查
五、肾功能检查
六、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七、临床免疫学检查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肺炎球菌性肺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六节肺结核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临床分型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七、诊断
八、治疗
第七节呼吸衰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分类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
节高血压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第三节心律失常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心力衰竭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节慢性胃炎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肝硬化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急性阑尾炎
一、病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五节急性胰腺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肾病综合征
一、病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尿路感染
一、病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第五节慢性肾衰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六节前列腺炎
一、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二、慢性前列腺炎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
节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二、巨幼细胞贫血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节白血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及分类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节糖尿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高尿酸血症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节类风湿关节炎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二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
节急性脑血管疾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脑梗死
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第二节帕金森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三节癫痫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阿尔茨海默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十章精神疾病
节精神疾病常见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障碍
四、记忆障碍
五、智能障碍
六、定向力障碍
七、情感障碍
八、意志障碍
九、动作行为障碍
十、意识障碍
十一、自知力障碍
第二节精神分裂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十一章传染性疾病
节病毒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病毒性肝炎
三、艾滋病
四、狂犬病
第二节细菌性疾病
一、伤寒
二、副伤寒
三、霍乱
四、猩红热
五、细菌性痢疾
六、破伤风
第三节疟疾
第十二章外科学基础
节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
一、水、钠失衡
二、钾失衡
三、酸碱失衡
第二节麻醉
一、概述
二、局部麻醉
三、椎管内麻醉
四、全身麻醉
第三节围术期处理
一、术前准备
二、术后处理
第四节烧伤和冻伤
一、烧伤
二、冻伤
第五节创伤
一、颅脑损伤
二、胸部损伤
三、腹部损伤
第十三章急危重症
节心脏停搏与心肺脑复苏
一、基本概念
二、心脏停搏的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二节休克
一、病因与分类
二、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急性中毒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四节中暑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十四章妇科疾病
节阴道炎
一、滴虫性阴道炎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三、细菌性阴道病
四、老年性阴道炎
第二节早期妊娠
第三节流产
一、病因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临床类型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处理
第四节痛经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绝经综合征
一、概念
二、内分泌变化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第十五章儿科疾病
节小儿生长发育基本知识
一、小儿年龄分期
二、生长发育规律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四、体格生长发育
五、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第二节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
第三节儿童单纯性肥胖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
第四节腹泻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防
第十六章皮肤科常见疾病
节痤疮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第二节皮炎与湿疹
一、接触性皮炎
二、湿疹
第三节带状疱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十七章五官科疾病
节急性结膜炎
一、流行病学
二、诱发因素
三、病因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六、诊断标准
七、治疗
八、预防
第二节沙眼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分期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七、诊断标准
八、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第三节白内障
一、分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及预后
第四节急性中耳炎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并发症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及预后
第五节过敏性鼻炎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并发症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