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黄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环境、生物环境、基础饵料、渔业资源结构及主要经济种类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珍稀濒危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鱼类资源评估,并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域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目录
章 自然地理概况 1
节 地貌特征 1
一、陕西省辖区流域 1
二、河南省辖区流域 2
三、山东省辖区流域 2
第二节 气候特征 3
一、陕西省辖区流域 3
二、河南省辖区流域 4
三、山东省辖区流域 5
第三节 水系结构 7
一、陕西省辖区流域 7
二、河南省辖区流域 8
三、山东省辖区流域 9
第二章 水文环境 12
节 水位与流量 12
一、水位 12
二、流量 13
第二节 水温与电导率 14
一、水温 14
二、电导率 16
第三节 泥沙与透明度 17
一、泥沙 17
二、透明度 17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9
节 溶解氧和 pH 19
一、溶解氧 19
二、pH 22
第二节 生源要素 23
一、总氮 23
二、总磷 25
三、氨氮 28
四、硝酸盐 30
五、亚硝酸盐 32
第三节 污染物 34
一、高锰酸盐指数 34
二、重金属 36
三、有机磷、有机氯 37
第四节 水质评价 37
第四章 生物环境 39
节 浮游植物 39
一、黄河干流陕西段 39
二、黄河干流河南段 44
三、黄河干流山东段 51
第二节 浮游动物 57
一、黄河干流陕西段 57
二、黄河干流河南段 62
三、黄河干流山东段 67
第三节 底栖动物 71
一、黄河干流陕西段 71
二、黄河干流河南段 76
三、黄河干流山东段 81
第四节 水生维管束植物 86
一、黄河干流陕西段 86
二、黄河干流河南段 89
三、黄河干流山东段 94
第五章 渔业生物资源结构 101
节 鱼类种类及区系特征 101
一、种类组成 101
二、区系特征 114
第二节 群落结构特征 118
一、优势种组成 118
二、渔获物组成 121
三、群落生物多样性 129
第三节 珍稀濒危种类及其保护建议 131
一、珍稀濒危种类 131
二、保护建议 131
第六章 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特征 133
节 黄河中下游干流河段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特征 133
一、鲤 133
二、鲇 135
三、乌鳢 138
四、赤眼鳟 140
五、鲫 142
六、翘嘴鲌 143
七、鮻 145
八、鳊 147
九、似鳊 148
十、中华绒螯蟹 150
十一、脊尾白虾 152
第二节 黄河口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特征 154
一、斑 154
二、短吻红舌鳎 156
三、小黄鱼 158
四、鳀 161
五、口虾蛄 163
六、三疣梭子蟹 164
第七章 渔业资源分布 167
节 季节变化 167
一、黄河陕西段 167
二、黄河河南段 171
三、黄河山东段 172
四、黄河口水域 176
五、黄河口邻近水域 180
第二节 区域分布 186
一、黄河陕西段 186
二、黄河河南段 188
三、黄河山东段 194
四、黄河口水域 198
五、黄河口邻近水域 216
第八章 渔业资源评估 237
节 资源量评估 237
一、评估方法 237
二、渔业资源量 238
第二节 声学评估 244
一、评估方法 244
二、声学调查结果 247
第九章 渔业资源评价 258
节 黄河陕西段 258
一、渔业资源结构变化 258
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 258
第二节 黄河河南段 259
一、渔业资源结构变化 259
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 260
第三节 黄河山东段 260
一、渔业资源结构变化 260
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 261
第四节 黄河口水域 261
一、渔业资源结构变化 261
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 263
第五节 黄河口邻近水域 263
一、渔业资源结构变化 263
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 265
第十章 渔业资源管理 269
节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269
一、增殖放流的定义和功能 269
二、增殖放流的发展现状 271
三、人工放流的技术规程 275
四、增殖效果评估 277
五、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 283
第二节 种质资源保护 285
一、黄河中下游及河口渔业种质资源 286
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290
三、黄河干流中下游主要产卵场 292
第三节 休渔与总可捕量制度 300
一、休渔制度 301
二、总可捕量制度 302
三、渔业管理制度面临的制约因素 303
第四节 调水调沙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304
一、调水调沙期间鱼类物种多样性变化 304
二、调水调沙对渔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306
三、调水调沙对鱼类及其环境的影响 306
第五节 渔具渔法 307
一、概述 307
二、主要渔具种类 307
三、主要作业方式及渔具渔法 308
参考文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