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自主现代化路径,探索革命与建设平行的道路。其中,清末民国著名实业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在江苏沿海地区的盐垦实践,就是在区域尺度上,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居发展、实业振兴等手段,实现民族复兴的尝试,其根植于中华文明变迁的宏阔历程和近代民族复兴的壮丽探索,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实践中,唯一涵盖了完整的规划策略、经营制度、实践历程和广域物质空间遗产的区域规划建设典例。正如胡适所说,“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盐垦事业是张謇在江苏古代盐场海岸线逐年东移、淮南盐业渐次衰退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沿海开发运动。其间,形成了一套涵盖宗旨性、权益性、工程性和资本性步骤的规划方法论,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国近代史中堪称一流。张謇以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渐进革新的发展观点,关注民生的经济主张,以及围绕地方自治、村落主义和广域统筹的人居思想,都融入了盐垦开发实践当中,落实在空间中的规划遗产上,以盐垦区的居住、交通、堤圩、河渠、农田等系统的形式体现出来,契约体系和金融资本的引入,推动了先进生产要素的普及和崭新风尚的形成。面对自然挑战与建设困境,张謇创造性地融汇江苏本土经验和国际工程技术,形成特色突出、适宜推广的水利工程体系。这套体系在南通探索酝酿,而于盐城全面成熟并大面积铺开。垦区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周礼·考工记》的“匠人为沟洫”传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性转化的杰出代表;同时,其规划积极借鉴荷兰、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是中国近现代大型水利遗产中的杰作。盐垦事业贯彻张謇“成聚、成邑、成都”的人居理想,使江苏沿海地区实现了从盐场人居到农垦人居的系统转型,优化了江苏沿海人口布局,带来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其间建设的特色集镇存续至今,成为江苏沿海地区的代表性文化景观和区域经济的活力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盐垦人居遗产依旧延续,其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张謇盐垦文化遗产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大型文化遗产、规划遗产。整体保护张謇盐垦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弘扬张謇精神、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推动美丽江苏建设和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