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两部哲学散文集,包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宗璞的《素与简》。《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素与简》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宗璞,她93岁了,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引领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愿我们:内心从容,素简而行。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篇子学时代
章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牼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
《中国哲学史(下)》
《素与简》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有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靠前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