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江浙沪乡镇民营经济的生存困境和对策:以丝棉业为中心》以江浙沪乡镇手工业及中小型机器加工业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考察国内外机器产品对市场的占据,分析乡镇民营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兴衰起伏作定性描述;通过考察政府、行业协会、商人以及农民在困境面前主动或被动作出的应对,探讨中国自身各种内在的动力和特有的应对能力和方式,以及制度环境推动和制约的复杂性;通过考察江浙沪乡镇民营经济在压力下进行的技术改进和结构重组,深入探讨丝棉业从家庭个体到手工工场再到使用机械化的机器工厂的演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作定性分析,进而探索明清以来江浙沪社会变迁的专享道路,深化对现代化发展和中国区域经济历史走向的再认识,回应靠前汉学界对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和历史轨迹的宏观评估。
绪论/1
第一章上海棉纺织工业与乡村棉业的互动
第一节上海棉纺工业与乡村棉花种植业/2
第二节上海棉纺织工业与乡村手工纺织业/42
第二章上海缫织业与乡村蚕丝业的互动
第一节上海缫丝工业与乡村桑蚕业/82
第二节缫丝工业与乡村手工丝织业/121
第三章上海内外贸易与乡村经济
第一节工业原料及产品贸易与乡村经济/144
第二节消费品需求及结构变化对乡村农业结构的影响/201
第四章上海经济发展与乡村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上海工业发展与乡村劳动力供给/232
第二节上海商业服务业发展与乡村劳动力供给/250
结语/267
参考文献/271
后记/288
于新娟,1967年生,山东烟台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著有《长江三角洲棉业外贸研究(1912—1936)》,承担多项重量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