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转型,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作为新时代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实践,法治中国建设借助权力结构、组织体系与意识形态加以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各主体对法治产生认同聚合的过程。换言之,法治中国建设不是纯粹“自生自发秩序”的结果,而必须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以强有力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核心加以推动,并由全社会在“公度性聚合”的过程中产生全面的认同,通过法治中国建设建构法治的意识形态,以日趋进步的法治文化与法治思维来增强全社会的规则认同感。本文将围绕动员主导者自身凭借何种资源、与对象建立何种关系、依靠什么样的手段方式、设定何种目标、如何形成共识并获得动员对象的认同、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行动一致这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来解释法治中国建设动员与认同的内在机制。
绪论
节 法治中国建设: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第二节 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动力问题
第三节 研究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动员视角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章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内在机理
节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命题确证
第二节 法理型政治秩序的建构
第三节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内在张力
第四节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主体权威
节 灵魂:内聚性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体系:富有活力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保证:支配性的权力结构
第四节 权威的力量
第三章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主体-对象”互动
节 动员对象的法治主体性
第二节 法治社会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第三节 群众路线与法治社会化
第四章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基本范式
节 法治宣教
第二节 组织控制
第三节 利益整合
第四节 新媒体与法治动员渠道扩展
第五章 法治中国建设的认同聚合
节 执政合法性的法治建构
第二节 作为政治议题的法治建构
第三节 法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建构
第六章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激励保障
节 “意识-机制-行动”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理念供给与制度激励
第三节 法治中国建设动员的社会资本
结论
节 从工具性法治到价值性法治
第二节 从动员法治到自觉法治
参考文献
后记
赵子尧,1986年生,云南曲靖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理学、法政治学研究。在《思想战线》《甘肃社会科学》《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云南大学“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