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12版)(修订版)
收藏
评价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12版)(修订版)
商品编号:4484285
ISBN:9787572505140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原著者O'Rourke, Walsh, Fuster
出版日期:2021-10-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R541-62
页数:808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97.5 (6.5折)
原价:¥150.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为经典心血管病诊治手册,由欧美几代非常不错心血管病专家鼎力合作编写和修订,深受欧美心血管病医师欢迎。自 20 世纪 60 年代出版第 1 版以来,已经出版至第 12 版。第 11 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深受内科医师欢迎,重印 3 次。本版按照 ACC /AHA 近期新指南增删 30% 以上内容,分 62 章,系统介绍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多种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和预后。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图表精美,极具非常不错性,是心血管科医师和医学生很好珍贵的经典参考专著。
第 1 章  病史、物理检查和心脏听诊 /1一、病  史 /1二、物理检查 /4(一)动脉脉搏 /4(二)颈静脉脉搏 /4(三)心前区触诊 /7三、心脏听诊 /9(一)心音 /9(二)心脏杂音 /11(三)收缩期杂音 /12(四)舒张期杂音 /14(五)连续性杂音 /15(六)心包摩擦音 /16四、心脏杂音患者的处理方式 /16第 2 章  静息心电图 /19一、心室的除极与复极 /19二、心电图导联 /20(一)标准和肢体导联 /20(二)单极胸前导联 /20三、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心室除极 /21四、电  轴 /21五、心脏记忆 /21六、ST 段异常 /22右胸导联选择性、非缺血性 ST 段抬高 /23七、异常 Q 波 /23八、缺血性 T 波改变 /23九、继发性 ST-T 波改变 /23十、非特异性 ST-T 波改变 /24十一、急性心肌梗死 /24(一)确定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阻塞的部位 /24(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演变 /27(三)Q 波型心肌梗死的定位 /27十二、心包炎 /28十三、室内传导异常 /28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一)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8(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8(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8(四)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9(五)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9(六)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29十四、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宽大的 QRS 复合波 /29十五、不同部位的心室起搏所诱发的宽 QRS 复合波 /30十六、左心室肥厚 /30十七、导致或产生右心室肥厚和扩大的进程 /31十八、Q-T 间期、正常、延长和离散 /31十九、电解质紊乱 /32(一)高钾血症 /32(二)低钾血症 /33(三)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 /33(四)高钙血症和其他导致 Q-T 间期缩短的原因 /33第 3 章  心脏的X线检查 /35一、概述 /35二、X线摄片观察解剖变化 /36(一)肺血管系统 /36(二)肺水肿 /36(三)心脏大小 /36(四)心脏轮廓 /36(五)异常的密度 /38(六)异常的透光度 /38(七)肺血管系统 /39(八)心力衰竭 /41第 4 章  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 /43一、负荷诱导心肌缺血的机制 /43二、概率和基于危险所作决定的基础 /45(一)负荷试验的理想选择 - 贝斯定理的理解 /45(二)诊断的准确性及检验偏倚 /46(三)为什么负荷试验结果可很好地评估预后 /46三、心肌缺血时负荷试验的证据摘要 /48(一)运动心电图预测的准确性 - 理想的踏车运动资料 /48(二)运动以及药物负荷影像学检查选择 /52四、最新的心脏影像学检查 /53(一)负荷超声心动图基本原理 /53(二)负荷门控核素(SPECT/PET)显像 /56(三)心脏导管的选择 /59ii目  录(四)PET 负荷心肌灌注 /60五、目前心血管磁共振扫描的证据 /60六、结论 /61第 5 章  心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检查 /63一、超声心电图 /63(一)三维超声心电图 /65(二)负荷超声心动图 /65二、放射性核素显像术 /67三、计算机 (X 线 ) 断层摄影术 /69四、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 ( 术 )/70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70心脏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70第 6 章  心脏 CT 和心脏磁共振成像 /74一、心脏 CT/74(一)技术考虑 /74(二)评估冠心病 /74(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下血管造影 /76(四)评估心脏结构 /76(五)评估冠状动脉异常 /77(六)评估心包疾病 /77(七)关于大血管的讨论 /77(八)总结 /78二、心脏的磁共振学 /78(一)基本原理 /78(二)磁共振的物理学 /78(三)图像采集和信号处理 /79(四)磁共振成像对比 /79(五)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 /79(六)心血管检查 /80(七)临床应用 /81(八)结论 /85第 7 章  心导管术和冠状动脉造影 /86一、心导管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6(一)患者准备 /88(二)血管入路 /89(三)止血 /91(四)血流动力学测量 /91(五)冠状动脉造影 /93二、小结 /97ii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 8 章  心律失常和传导紊乱的机制 /99一、异常的冲动形成 /100(一)正常的自律性 /100(二)异常的自律性 /100(三)自律性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100(四)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五)早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六)迟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3(七)迟第 3 位相 EADs/103(八)触发活动在心律失常过程中作用 /103二、折返性心律失常 /103(一)环路模型 /104(二)主导环模型 /104(三)螺旋波和转轴 /105(四)特殊的折返机制 /105(五)折返导致的心律失常 /106第 9 章  心律失常患者的处理 /107一、病  史 /107二、体格检查 /107(一)晕厥、晕厥前期、头晕 /107(二)心悸 /108(三)乏力、胸痛、呼吸困难 /109三、辅助检查 /109(一)心电图 /109(二)直立倾斜试验 /109(三)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 /110(四)信号均一心电描记术 /110(五)微伏级 T 波电交替 (MTWA)/111(六)心率变异性 /112(七)压力反射过敏 /112 四、结论 /112第 10 章  房颤,房扑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114一、房颤 /114(一)分类 /116(二)流行病学 /116(三)病理生理学 /116(四)血流动力学效应 /119(五)血栓栓塞 /119(六)临床表现 /119iv目  录(七)治疗 /121二、房扑 /126(一)分类和机制 /126(二)流行病学 /127(三)诊断 /128(四)治疗 /128三、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29(一)分类 /129(二)机制 /129(三)流行病学 /129(四)诊断 /130(五)治疗 /130四、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31(一)机制 /131(二)流行病学 /131(三)治疗 /131五、室上性心律失常 /131(一)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动过速 /131(二)房性期前收缩 /137(三)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137(四)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37(五)预激综合征所致室上性心动过速 /139六、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 /139七、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40八、房室交界性和加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140(一)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心律 /143(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143第 11 章  室性心律失常 /145一、室性期前收缩 /145(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三)非缺血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146二、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146(一)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6(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8三、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148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室性心动过速 /149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六、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七、心室颤动 /149v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 12 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与起搏器 /151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 /151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起搏器指征 /154(一)窦性心动过缓 /154(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窦房结功能失调 /154(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54(四)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55(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55(六)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156(七)房室分离 /156三、起搏治疗的其他指征 /156(一)颈动脉窦综合征和神经心脏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156(二)心脏再同步治疗 /156四、起搏器 /157(一)硬件 /157(二)功能和模式 /157(三)各种临床状况的起搏器使用 /158(四)并发症 /159(五)起搏器故障 /160第 13 章  长期连续的心电图记录 /163一、适应证 /163二、记录技术 /167(一)连续记录器 /167(二)事件记录器 /167(三)可置入性记录器 /169(四)实时监控 /169三、扫描和分析技术 /169四、装置和记录期间的选择 /170五、伪假象和错误 /170第 14 章  电生理学评估的方法 /173一、心内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173(一)电生理学记录 /173(二)电生理学定位 /174(三)电生理学控制方法 /176(四)电刺激程序 /177二、侵入性电生理学的诊断性研究 /179(一)窦房结功能不良 /179(二)房室传导阻滞 /179(三)窄 QRS 波的心动过速 /179vi目  录(四)宽 QRS 波的心动过速 /180(五)无法解释的晕厥 /181(六)心脏骤停的危险分层 /182三、为介入治疗进行的侵入性心脏电生理学研究 /182(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182(二)室性心动过速 /182四、导管消融方法 /183五、电生理学研究中医源性问题 /183六、风险和并发症 /183第 15 章  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185一、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85(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二、普通房性心律失常 /187(一)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二)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房结改良治疗 /187(三)心房扑动及其他经大折返环的房性心动过速 /187(四)瘢痕相关性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三、心房纤颤 /188(一)房室交界区消融以控制心率 /188(二)心房纤颤消融治疗以维持窦性节律 /189四、室性心动过速 /189(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89(二)瘢痕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190(三)消融治疗电风暴与室颤 /190五、结论 /190第 16 章  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方法 /192一、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历史 /192二、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机制 /192三、心脏电除颤的实施时间 /193四、心房颤动和扑动的电复律应该由谁执行,什么时候执行 /193五、血栓栓塞 /194六、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方法 /195(一)麻醉 /195(二)同步化 /195(三)电极 /196七、心脏除颤和心脏复律新波形 /197八、除颤和心脏复律中的心肌损伤 /197九、体外自动除颤器和公共场所除颤器 /197十、埋藏式自动除颤器 /198vi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十一、家庭式除颤器 /198十二、低体温 /200十三、结论 /200第 17 章  晕厥的诊断及治疗 /202一、心血管疾病 /202二、血管控制性疾病或血容量异常 /203(一)反射性晕厥 /203(二)颈动脉窦过敏 /205(三)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 /205(四)自主神经衰竭的主要原因 /206三、脑血管疾病 /206对待患者的处理方法 /206四、病史与体格检查 /206五、治疗 /207(一)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治疗 /207(二)脑血管障碍治疗 /210(三)心血管疾病治疗 /210六、结论 /210第 18 章  心源性猝死 /212一、定义 /212二、流行病学 /212三、危险因素 /212四、病理生理学 /213五、病因学 /215(一)冠状动脉硬化 /216(二)非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 /216(三)心肌病 /217(四)药物和其他毒性制剂 /219六、处理 /219确定潜在的心肌病变 /219七、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220八、心源性猝死危险患者的治疗 /220(一)药物治疗 /220(二)非药物治疗 /221第 19 章  心肺复苏和复苏后的处理 /224一、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 /224(一)呼吸骤停 /225(二)冠状动脉灌注压 /226(三)心室纤颤的阶段 /227viii目  录二、无脉电活动和无收缩 /229三、国际心肺复苏和急救心脏监护指南 /229四、心脑复苏 /231五、CCR 组成部分 /231通气 /233六、复苏后监护 /233七、复苏药物治疗 /234给药途径 /236八、2005 年 AHA 指南的问题 /236九、2008 年 AHA 科学家建议 /237第 20 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239一、病理生理 /239二、诊断 /241三、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1(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41(二)β 肾上腺素能阻滞药 /243(三)症状性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7(四)利尿药 /247(五)洋地黄苷和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247(六)正性变力性药物 /248(七)利钠肽类:奈西立肽(nesiritide)/248(八)血管扩张药 /249(九)钙拮抗药 /249四、辅助疗法 /249五、起搏器和除颤器 /250六、机械心脏支持和心脏移植 /250七、舒张功能障碍 /251第 21 章  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脏危险因素 /252一、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评估 /252(一)绝对危险分类 /252(二)极高危患者的确定 /252(三)冠心病等同危险的高危险患者的确定 /253(四)有多种危险因素但无临床冠心病的患者 /253(五)中度危险和低度危险患者的评估 /258二、建议的实施 /259(一)降低 LDL 胆固醇 /267(二)代谢综合征的判断和处理 /268(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低 HDL,小而密 LDL          (sdLDL)/270(四)吸烟 /270ix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五)高血压 /271(六)糖尿病 /271(七)体力活动少 /273(八)肥胖 /273三、干预后并没有证明可以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273(一)脂蛋白(a)/273(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273(三)氧化应激 /274四、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74(一)年龄和性别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74(二)绝经后状态 /274(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274五、其他药物治疗 /275(一)抗血小板和抗凝血治疗 /275(二)β 受体阻滞药 /275(三)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阻断药 /275六、预防心脏病实践 /275预防心脏病的服务的实施 /275第 22 章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277一、病因学 /277二、分级 /277三、心绞痛的诊断 /278(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278(二)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评估 /279(三)诊断性试验 /280(四)鉴别诊断 /281(五)病理生理 /281四、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分层 /284五、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84(一)总论 /284(二)抗血小板药物 /284(三)降脂药物 /284(四)硝酸甘油和硝酸酯类 /286(五)β 受体阻滞药 /287(六)钙拮抗药 /287(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88(八)新型抗心绞痛药 /288六、心肌血管重建 /288七、难治性心绞痛的其他治疗 /289x目  录第 23 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293一、动脉硬化和 ACS 的发病机制 /293(一)炎症 /293(二)黏内皮活化与炎症 /294(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296(四)血栓形成的细胞机制 /296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定义 /298(一)UA(不稳定型心绞痛)/298(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99(三)ST 段升高型心肌梗死(STEMI)/300三、结论 /301第 24 章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302一、流行病学 /302二、诊断 /302(一)症状 /302(二)体检 /302(三)心电图 /303(四)实验室检查 /303三、初始处置 /304(一)在急诊室的评估 /304(二)初始治疗 /304四、再灌注策略 /307(一)溶栓治疗 /307(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07(三)溶栓易化 PCI /308(四)理想的再灌注治疗选择 /309五、辅助性抗血小板治疗 /310(一)氯吡格雷 /310(二)糖蛋白Ⅱb/ Ⅲa 抑制药 /310六、再灌注后药物治疗 /311(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311(二)β 受体阻滞药 /311(三)阿司匹林 /311(四)Thienopyridines/311(五)HMG-CcA 还原酶抑制药 /311七、二级预防 /311第 25 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313一、概念和分类 /313二、病因学 /313x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三、诊断与危险分层 /314(一)早期评估 /314(二)病史与体检 /318(三)心电图 /319(四)心脏生化标志物 /319(五)急诊心肌灌注显像 /320四、随访检查 /320(一)负荷试验 /320(二)冠状动脉 CT 造影 /320(三)冠状动脉造影 /320五、预后 /321六、治疗 /321(一)住院治疗 /321(二)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非介入治疗的比较 /321(三)抗缺血药物 /323(四)抗血小板治疗 /327(五)抗凝血治疗 /328(六)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330(七)主动脉内气囊泵 /330(八)降脂治疗 /330(九)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331(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31(十一)外科血运重建 /331第 26 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35一、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发展 /335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随机临床试验 /335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336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器械和策略 /337(一)冠状动脉内支架:主要的治疗策略 /337(二)药物洗脱支架 /337(三)药物洗脱支架引起的相关问题 /338五、辅助治疗方案 /338(一)噻吩并吡啶类 /338(二)血小板Ⅱb/ Ⅲa 受体抑制药 /340(三)凝血酶抑制药 /340(四)血管内超声 /341(五)血流储备分数 /341(六)血栓保护和血栓切除装置 /341六、杂交再血管化 /342七、血流动力学支持的 PCI/342八、血管闭合器 /342xii目  录九、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342十、患者的选择 /343(一)单支血管病变 /343(二)多支血管病变 /343十一、病变的选择 /344(一)病变特点 /344(二)左主干病变 /344(三)慢性完全闭塞 /344(四)分叉病变 /345(五)支架内再狭窄 /345(六)冠状动脉的桥血管病变 /346十二、病变的特点 /346十三、器械的选择 /346十四、冠状动脉介入质量控制 /347(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程序 /348(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结果 /349(三)并发症 /349十五、展望 /349第 27 章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351一、STEMI 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351二、早期再灌注的获益:早期动脉开放理论 /353三、机械再灌注和辅助治疗 /354(一)支架和辅助机械装置 /354(二)冠状动脉内抽吸 / 血栓切除装置 /357(三)血栓保护装置 /357四、辅助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 /357(一)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受体抑制药 /357(二)直接凝血酶抑制药 /359(三)抗血小板治疗 /359五、挽救性和易化冠状动脉成形术 /360第 28 章  系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 /362一、血压调节的基本原理 /362(一)反馈调节系统 /362(二)肾 - 体液反馈 /363二、高血压的肾脏机制 /365三、高血压的神经激素机制 /365(一)交感神经系统 /365(二)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 /366(三)醛固酮 /366(四)内皮缩血管肽 /367xii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五)一氧化氮(NO)/367(六)氧化应激 /367(七)心房利钠肽 /368四、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368(一)肾血管性高血压 /368(二)肾上腺皮质高血压 /370(三)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增多症)/370(四)嗜铬细胞瘤 /370(五)先兆子痫 /371五、高血压的遗传因素 /371六、原发性(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 /371肥胖 /373第 29 章  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375一、高血压患者评估 /375(一)血压测量 /375(二)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评估 /376(三)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377(四)肾动脉狭窄 /377(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78(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78(七)库欣综合征 /378(八)嗜铬细胞瘤 /379二、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379(一)改变生活方式 /379(二)高血压药物治疗 /380三、特殊高血压人群治疗 /386(一)老年人群 /386(二)糖尿病人群 /386(三)种族和高血压 /387(四)肾脏疾病 /387(五)妊娠高血压 /387(六)脏器移植有关的高血压 /388(七)高血压急症及紧急情况 /388(八)抵抗型高血压 /389第 30 章  肺动脉高压 /392一、定义 /392二、血流动力学 /392三、肺动脉高压的一般特征 /393(一)临床表现 /393(二)特殊检查 /393xiv目  录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393五、心电图 /393六、心脏超声 /393七、肺扫描 /394八、肺活检 /394九、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394(一)后天性左心功能异常 /394(二)先天性心脏病 /394(三)血栓栓塞性疾病 /395十、慢性肺动脉近端血栓栓塞 /395十一、呼吸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 /395(一)间质纤维化 /395(二)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 /396十二、结缔组织病 /396 正常肺的肺泡低通气患者 /396十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397(一)定义 /397(二)特殊类型 /398(三)治疗 /399十四、房间隔造口术 /399十五、肺移植 /400第 31 章  肺栓塞 /401一、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401二、急性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 /401(一)气体交换异常 /402(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402三、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 /403(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403(二)急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实验室检查 /403(三)胸部X线片在肺栓塞疑似病例中的运用 /404(四)对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其他辅助检查 /404(五)影像技术在疑似深静脉栓塞病例中的运用 /405(六)临床预测方法 /406(七)诊断方法 /406四、处理原则 /407(一)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407(二)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已确诊的静脉血栓 /407(三)抗凝血治疗持续时间 /408(四)抗凝血治疗的并发症 /410(五)腔静脉阻拦 /410(六)溶栓药治疗和急性栓子切除术 /410xv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七)巨大肺栓塞时的血流动力学处理 /411五、慢性血栓栓塞 /412六、其他形式的血管栓塞 /412第 32 章  主动脉瓣疾病 /414一、主动脉瓣狭窄 /414(一)概念、病因和病理 /414(二)病理生理学 /415(三)临床表现 /415(四)实验室检查 /417(五)自然病程和预后 /417(六)内科治疗 /418(七)手术治疗 /418二、主动脉瓣反流 /419(一)概念、病因和病理 /419(二)病理生理学 /420(三)临床表现 /421(四)自然病程和预后 /422(五)内科治疗 /422(六)手术治疗 /423三、成年人二叶型主动脉瓣 /423(一)病理 /423(二)并发症和相关先天性心血管病变 /424(三)体格检查 /425(四)处置 /425第 33 章  二尖瓣狭窄 /427一、概念、病因学和病理学 /427二、病理生理学 /427三、临床表现 /428(一)病史 /428(二)体格检查 /428(三)胸部 X 线片 /430(四)心电图 /430(五)严重 MS 的临床征象 /430四、实验室检查 /430(一)超声心动图 / 多普勒超声 /430(二)心导管检查 / 血管造影 /431(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431五、自然病程和预后 /431六、内科治疗 /431七、介入治疗 /432xvi目  录第 34 章  二尖瓣反流(包括二尖瓣脱垂)/437一、二尖瓣反流 /437(一)概念、病因学和病理学 /437(二)病理生理学 /437二、临床表现 /438(一)病史 /438(二)体格检查 /438(三)实验室检查 /439(四)自然病史和预后 /440(五)药物治疗 /440(六)手术治疗 /440三、二尖瓣脱垂 /442(一)MVP 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443(二)MVP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43(三)诊断性检查 /444(四)自然病史、预后和并发症 /445(五)治疗 /446第 35 章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 /449一、三尖瓣疾病 /449(一)正常解剖 /449(二)三尖瓣反流 /450二、三尖瓣狭窄 /454(一)病因学 /454(二)诊断 /454(三)治疗 /455三、肺动脉瓣膜病 /456(一)正常解剖 /456(二)肺动脉反流 /456四、肺动脉狭窄 457(一)病因学 /457(二)诊断 /458(三)治疗 /458第 36 章  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 /460一、人工心脏瓣膜 /460(一)机械瓣 /460(二)生物瓣 /460二、临床指南 /460三、瓣膜选择标准 /461四、瓣膜的修复 /464xvi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五、治疗策略 /464六、抗凝血治疗 /467第 37 章  瓣膜性心脏病的抗凝血治疗 /469一、自然瓣膜性疾病 /469(一)自然瓣膜性疾病血栓危险性 /470(二)其他潜在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470二、人工心脏瓣膜 /470(一)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血治疗 /471(二)机械性瓣膜 /471(三)生物(组织)性瓣膜 /471三、特殊临床情况的抗凝血治疗 /471(一)自然瓣膜的改变 /471(二)外科手术和口腔护理 /471(三)心导管检查和造影术 /473(四)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473(五)妊娠 /473(六)血栓栓塞的治疗 /473(七)过度抗凝 /474(八)出血的治疗 /474(九)瓣膜血栓 /474(十)感染性心内膜炎 /475第 38 章  感染性心内膜 /476一、流行病学 /476二、发病机制 /476三、病原学 /477(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477(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478四、处置 /479(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480(二)临床标准 /481(三)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应用 /482五、急性并发症 /482(一)心脏衰竭 /482(二)栓塞 /483(三)感染性动脉瘤 /483(四)瓣周感染扩散 /483(五)肾衰竭 /483六、抗生素治疗 /484(一)原则 /484(二)抗生素的选择 /485xviii目  录(三)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485七、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 /485八、手术治疗 /485九、预后 /500十、预防 /501第 39 章  扩张型心肌病 /505一、背景和历史性前瞻 /505二、心肌病的分类 /505三、心肌病的分子机制和因基因表达改变所产生的心肌衰竭疾病的表型 /507(一)人类扩张型心肌病或动物模型的遗传性因素 /507(二)修饰基因的多态性变异 /507(三)一个完全正常的基因修正的非适应性表达 /508(四)涉及心肌异常 / 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它们的进展 /510四、几种常见的扩张型心肌病 /512(一)缺血性心肌病 /512(二)高血压性心肌病 /514(三)瓣膜性心肌病 /514(四)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包括家族型心肌病)/515五、几类需要特殊处理的特异性扩张型心肌病 /517(一)蒽环霉素心肌病 /517(二)产后心肌病 /517(三)乙醇性心肌病 /518(四)Chagas’心肌病 /518第 40 章  肥厚型心肌病 /520一、病理 /520二、临床表现 /521 体格检查 /521三、诊断试验 /522(一)心电图 /522(二)动态心电图监护 /522(三)胸部 X 线片 /522四、诊断评价 /522(一)超声心动图 /522(二)放射性核素显像 / 运动负荷试验 /523(三)MRI/ 超高速 CT/524(四)血流动力学 /524五、自然病程 /524六、治疗 /526xix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第 41 章  限制型、闭塞性和浸润性心肌疾病 /530一、限制型心肌病 /530(一)非浸润性限制型心肌病 /532(二)浸润性限制型心肌病 /532二、贮积性疾病 /533三、闭塞性心内膜心肌疾病 /534四、非闭塞性心内膜疾病 /534第 42 章  心肌炎与特殊类型心肌病 /536一、心肌炎 /536(一)美洲锥虫病 /541(二)莱姆心脏炎 /542(三)风湿性心脏病 /542二、非感染性心肌炎 /542(一)超敏性心肌病 /542(二)巨细胞心肌炎 /542(三)围生期心肌病 /543(四)神经肌肉疾病 /543三、内分泌紊乱性心肌病 /543四、毒素 /544(一)乙醇 /544(二)可卡因 /544(三)化疗药物 /545(四)精神药物 /545(五)化学毒素 /545五、营养缺乏性心肌病 /545六、TAKO-TSUBO 心肌病 /546七、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546八、先天性心肌病 /547第 43 章  心血管类,非心血管类药物,电击,毒物和射线 /548一、非心脏药物 /548(一)化疗药物 /548(二)抗精神病药物 /549(三)非心脏药物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 /549(四)药物相关的瓣膜性心脏病 /549(五)氯喹 /550(六)治疗偏头痛药物 /550(七)合成类固醇激素 /550(八)可卡因 /550(九)甲基苯丙胺类 /552xx目  录二、电 /552(一)环境触电事故 /552(二)电休克治疗 /552三、毒物 /552(一)蛇毒和蝎毒 /552(二)海洋生物毒素 /553(三)卤代氢 /553(四)一氧化碳 /553四、放射线 /553第 44 章  心包疾病 /555一、急性心包炎 /557二、心包积液 /558三、心脏压塞 /558四、缩窄性心包炎 /560五、先天性心包疾病 /561第 45 章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562一、遗传病概要 /562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563(一)唐氏综合征 /563(二)特纳综合征 /564三、特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学基础 /564(一)主动脉瓣上狭窄 /564(二)家族性房间隔缺损 /565(三)心手综合征 /565(四)家族性黏液瘤综合征 /565四、遗传性心肌病 /566(一)肥厚型心肌病 /566(二)扩张型心肌病 /568(三)限制型心肌病 /568(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571五、遗传性心脏节律和传导疾病 /571(一)Brugada 综合征及其变异型 /571(二)长 Q-T 综合征 /574(三)短 Q-T 综合征 /575(四)进展性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 /576(五)儿茶酚胺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576(六)病窦综合征 /576(七)家族性心房纤颤 /576(八)家族性 Wolff-Parkinson-White 综合征 /577六、结缔组织病变性心脏病的遗传基础 /577xx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一)马方综合征 /577(二)埃勒斯 - 当洛斯(Ehlers-Danlos)综合征 /577第 46 章  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 /579一、概述 /579二、几种常见的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 /583(一)房间隔缺损 /583(二)室间隔缺损 /583(三)房室间隔缺损 /585(四)法洛四联症 /585(五)单纯性肺动脉狭窄 /586(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586(七)主动脉缩窄 /587(八)大血管错位 /587(九)先天性纠正型大血管错位 /588(十)三尖瓣埃布斯坦畸形 /590第 47 章  已确诊或可疑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评估 /591一、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临床决定因素 /591(一)病史 /591(二)物理检查 /591(三)伴发疾病 /592(四)手术相关的危险 /592二、围术期危险的临床评估 /593 术前检查 /595三、冠状动脉疾病的术前治疗 /596(一)冠状动脉成形术 /596(二)冠状动脉疾病的药物治疗 /596四、特殊情况的处理 /596第 48 章  代谢综合征,肥胖,饮食 /599一、低密度脂蛋白及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伙伴 /599二、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基础 /599三、内源性代谢 /600四、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意义 /600五、代谢综合征基础病因的治疗 /601六、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治疗 /601七、结论 /604第 49 章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606一、流行病学 /606二、糖尿病血糖的临床表现 /606xxii目  录(一)血糖代谢障碍 /606(二)血脂异常 /606(三)高血压 /608(四)代谢综合征 /608三、糖尿病的并发症 /608(一)微血管并发症 /608(二)大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610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611(一)改变生活方式 /611(二)血糖异常的治疗 /612(三)血脂异常的治疗 /614(四)高血压的治疗 /617(五)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617(六)最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621(七)旁路移植手术的预后 /621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 /622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622第 50 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心血管系统 /624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624(一)心脏病变 /624(二)心包炎 /624(三)心肌炎 /625(四)冠心病 /625(五)妊娠与新生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 /626(六)治疗 /626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627治疗 /627三、类风湿关节炎 /627(一)心包病变 /627(二)心肌与心内膜病变 /628(三)心包积液 /628(四)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628四、强直性脊柱炎 /628(一)心脏受累 /629(二)治疗 /629(三)瓣膜病变 /629五、系统性硬皮病(硬皮病)/629(一)心血管系统 /629(二)临床表现 /630六、继发的心血管疾病 /630治疗 /630xxiii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七、雷诺现象 /630八、多肌炎和皮肌炎 /631(一)心血管疾病 /631(二)治疗 /631第 51 章  女性与冠状动脉疾病 /633一、女性冠心病的预防 /633(一)吸烟 /633(二)糖尿病 /637(三)高血压 /637二、冠心病的诊断 /637三、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处理 /638(一)慢性心绞痛 /638(二)包含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638(三)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38(四)心律失常 /639第 52 章  妊娠期特有的心脏疾病 /640一、妊娠期间特有的心脏疾病问题 /640二、临床意义 /641(一)预见 /641(二)妊娠早期 /641(三)中期妊娠和晚期妊娠 /641(四)产程和分娩 /642(五)产后 /642三、妊娠期的心血管改变 /642四、诊断学研究 /642五、心血管药物和妊娠 /643六、并发症的管理 /645(一)容量管理 /645(二)血栓栓塞 /645(三)高血压 /645(四)心律失常 /646七、心脏瓣膜疾病 /646(一)二尖瓣疾病 /646(二)主动脉瓣疾病 /647(三)人工瓣膜疾病 /647八、特殊情况 /648(一)先天性心脏病 /648(二)肺动脉高压 /649(三)心肌功能不全 /649(四)缺血性心脏疾病 /649xxiv目  录第 53 章  心脏和肥胖 /652一、相关的统计数据 /652二、定义 /654 体脂的评估 /655三、对心脏的影响 /655(一)心排血量 /655(二)左心室(LV)功能不全 /656(三)高血压 /656四、对代谢的影响 /657(一)胰岛素抵抗 /657(二)2 型糖尿病 /658(三)脂代谢 /658五、其他 /658(一)炎症 /658(二)血栓 /659(三)内皮功能异常 /659(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659(五)肥胖和冠状动脉疾病 /659(六)遗传 /659六、体格检查 /659七、肥胖对检查的影响 /660(一)体表心电图 /660(二)X 线检查 /661(三)超声心动图 /661(四)核医学检查 /661(五)心脏导管检查 /661八、治疗 /662(一)营养 /662(二)体力活动 /662(三)药物 /662(四)减肥手术 /663第 54 章  主动脉疾病 /664一、定义 /664二、病因学 /664三、临床表现 /667(一)主动脉瘤 /667(二)主动脉夹层 /667四、体检 /669五、诊断性研究 /669六、鉴别诊断 /670xxv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七、自然病程和预后 /670八、治疗 /672第 55 章  血管病及心脏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674一、心源性脑栓塞 /674(一)房颤 /674(二)二尖瓣脱垂 /675(三)二尖瓣环钙化 /675(四)瓣膜纤维化异常 /676(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676二、脑栓塞的发病,临床经过及诊断 /676三、预防及治疗 /677(一)反常栓塞 /678(二)心脏泵衰竭导致的颅内低灌注(心脏停搏)/678(三)心血管药物的神经作用以及心源性脑病 /679四、心脏手术的神经系统和脑血管并发症 /679五、心脏损伤 /680第 56 章  非手术途径治疗颈动脉疾病 /682一、历史观点 /682二、多中心临床研究 /683三、颈动脉支架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684四、颈动脉造影在患者筛选中的作用 /684五、患者选择 /686六、技术考虑 /688七、术后管理 /692(一)血流动力学异常处理 /693(二)特殊注意事项 /693八、联合药物治疗 /694九、未来方向 /695第 57 章  外周动、静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697一、动脉疾病 /697(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阻塞性疾病 /697(二)其他导致跛行的病因 /699(三)急性动脉阻塞 /699(四)上肢动脉疾病 /699二、静脉疾病 /701(一)静脉曲张 /701(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DVT)/701(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VI)/702(四)淋巴水肿 /702xxvi目  录xxvii三、血管性溃疡 /703第 58 章  外周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 /705一、腹主 - 髂动脉栓塞性疾病 /705二、股 - 动脉阻塞性疾病 /706三、 动脉以下血管闭塞性疾病 /709四、跛行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 临床实践指南 /709五、急性肢体缺血的血管内治疗 /710六、严重肢体缺血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 临床实践指南 /711 急性和慢性肢体缺血的溶栓治疗 /711七、肾动脉闭塞性疾病 /711八、肾动脉狭窄(RAS)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 临床实践指南 /714九、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 /714(一)胸主动脉降段动脉瘤 /714(二)腹主动脉瘤 /716(三)髂动脉瘤 /717(四)腘动脉瘤 /718十、血管内治疗腹主动脉瘤或髂动脉瘤:ACCA/AHA 临床实践指南 /718十一、总结 /719第 59 章  心血管疾病医疗服务实践指南 /721一、服务质量 /721(一)概况 /721(二)质量的概念 /721(三)质量的监测:医疗结构、过程和结果 /722(四)质量评估与改进 /722二、临床实践指南 /723(一)概念 /723(二)指南的发展 /723(三)指南的实施 /725(四)指南维护 /727(五)指南的特征 /727(六)指南的效用 /728三、实践指南的查寻 /728四、结论 /728第 60 章  心血管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和合并症 /731一、临床药理学 /731(一)药动学相互作用 /731(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其他因素 /732二、疾病种类和(或)患者表现 /732(一)冠状动脉疾病 /733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二)节律性疾病 /734(三)高血压 /736三、心血管病的预防 /740(一)HMG - CoA 还原酶抑制药 /740(二)其他降脂药 /740四、心力衰竭和移植 /741(一)心力衰竭 /741(二)心脏移植 /741第 61 章  老年心脏血管疾病治疗注意事项 /743一、年龄对心脏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743二、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 /745三、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 /746四、老年高血压 /747五、老年人主动脉瓣狭窄 /747六、老年人心房纤颤 /747第 62 章  增补医学与心血管病防治 /751一、生物疗法:选择性的植物和饮食增补 /751(一)大蒜 /751(二)山楂(山楂属)/752(三)银杏属 /753(四)马栗树提取物 /753(五)普利醇(亦称甘蔗原素)/754(六)红米酵母(紫红 霉)/754(七)饮食增补 /755(八)乙醇 /758二、作业和躯体疗法 /759(一)针灸 /759(二)能量治疗 /760三、心 - 身干预 /760四、替代医学系统 /762xxviii
王建昌,中国空军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全军科技进步和全军临床成果奖 5项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