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第一手的史料和现代哲学方法研究南朝儒学,主张南朝儒学思想是在儒释道三家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继承传统儒学思想,此以刘宋时期的何承天、萧梁时期的范缜等为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较多地保存了传统儒学的原貌,同时也有其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后逐渐在与其他学派的斗争中发展出以神灭论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神灭论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同时也凸显了该学派思想中相互对立的内在矛盾导致其陷入停滞和衰亡。第二,以传统儒学中的礼学为核心思想,它以宋齐时期的雷次宗、王俭,萧梁时期的皇侃为代表。他们吸取了具有浓厚道家色彩的玄学思想,又保留了传统儒学的精华即礼学思想,同时也适应了六朝时期强大的门阀士族的需要,成为当时儒学思想的主流。第三,以汲取佛学思想而改进的新儒学思想,以刘宋时期的颜延之、宗炳和萧梁时期的沈约、萧衍(梁武帝)等为代表。他们觉察到当时的儒学面临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在性与天道关系上的冲突,从而吸取佛学的形上思辨以弥补儒学的缺陷,形成一套儒释合流的富有义理色彩的思想体系。这一变化开启了后来的儒学发展方向,成为具有强烈义理色彩的宋明理学的滥觞。
导论
章 六朝儒学概述
节 六朝儒学的背景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儒学
第三节 南朝时期的儒学
第四节 南朝礼学的繁荣及原因
第二章 六朝性道思想
节 两汉时期的性道思想
第二节 汉魏之际的性道思想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性道思想
第三章 南朝儒学之序幕:王肃的儒学思想
节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第二节 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
第三节 王肃礼学: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
第四章 刘宋儒学探析:颜延之、宗炳思想
节 颜延之、宗炳和何承天之生平
第二节 儒道释:达见同善、至无二极
第三节 刘宋朝的神灭之争
第五章 南朝传统儒学之代表:范缜的儒学思想
节 仕途坎坷的一代大儒
第二节 灵与肉的对立
第三节 神、灭之争
第四节 神灭论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 梁武帝之新儒学思想
节 思阐治纲,每敦儒术
第二节 玄学化的性道思想
第三节 佛学化的心性论
第七章 皇侃的新儒学:礼学思想
节 皇侃的思想渊源
一、皇侃的生平、著作
二、皇侃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皇侃儒学的困境
一、皇侃的性道思想
二、对性道思想的分析
三、对人性的分析
第三节 皇侃礼学思想的本质
一、礼与性情的关系
二、对“情”的分析
三、礼学的基础
第八章 皇侃与南朝礼制思想
节 六朝郊禘礼制
第二节 六朝柿禘礼制
第三节 六朝丧服礼制
一、丧服学的基础
二、丧服学的内容
三、恩、义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皇侃与礼治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乐胜奎,1968年生,1996年获得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出版自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3部。自小对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很大感触,一直将此作为自己为人、为学的基本准则,至今受用不尽。随着对儒家经典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儒家文化是一个蕴含巨大的富矿,不仅对个体的人生、更对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