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南省昆明市西郊团结、沙朗和太平三地散居白族的典型艺术形式——霸王鞭舞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近30年来昆明西郊白族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认同与历史进程、资源博弈、文化实践、经济发展、审美变迁、时代话语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案例、图片、图表等形式,多维呈现这一研究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即:昆明西郊白族“为何认同白族”“如何认同白族”及“为什么选择霸王鞭舞作为强化白族认同的艺术形式”,并以此阐释民族艺术在多元发展和现代建构的过程中,如何作为民族认同的有效资源,与民族认同相互影响并进行塑造的问题,呈现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与地域认同的共存,原生性、建构性、工具性和符号性多重叠合的特点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图景。
导 论 (1)
一 选题意义和田野点 (1)
二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12)
三 核心概念使用的界定 (28)
四 主要研究方法 (29)
章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 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缘起的双重叠合 (32)
节 昆明西郊白族的历史记忆 (32)
一 白族的形成和分布 (32)
二 昆明西郊白族来源说 (36)
第二节 昆明西郊白族的现实利益 (42)
一 基层政府 (43)
二 精英阶层 (49)
三 白族群众 (52)
本章小结 (54)
一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54)
二 现实利益与民族认同 (56)
第二章 文化变迁与文化建构: 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路径的自觉选择 (58)
节 昆明西郊白族的文化变迁 (58)
一 语言使用 (59)
二 宗教信仰 (63)
三 习俗文化 (65)
四 艺术活动 (78)
第二节 昆明西郊白族的文化建构 (87)
一 文化寻根 (87)
二 文化研究 (88)
三 文化恢复 (92)
本章小结 (97)
一 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 (97)
二 文化建构与民族认同 (101)
第三章 霸王鞭舞的兴起: 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现实需要 (103)
节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起源、流传和文化内涵 (103)
一 霸王鞭舞的起源说 (104)
二 主要流行地区和表演场合 (105)
三 文化内涵 (106)
第二节 昆明西郊白族对霸王鞭舞的模糊记忆 (108)
第三节 表述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选择 (113)
一 审美因素 (113)
二 经济因素 (117)
三 技术因素 (121)
四 心理因素 (123)
本章小结 (125)
第四章 霸王鞭舞的发展: 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符号、场合与主体 (127)
节 表述符号: 音乐、动作、服饰和道具 (127)
一 音乐 (127)
二 舞蹈动作和队形 (137)
三 服饰和道具 (154)
第二节 表述场合与主体 (158)
一 表述场合 (160)
二 表述主体 (186)
本章小结 (189)
第五章 霸王鞭舞的传承: 昆明西郊白族认同表述的前景与困境 (193)
节 表述前景: 霸王鞭舞传承的可能 (193)
一 文化传承 (194)
二 健身娱乐 (196)
三 人际沟通 (198)
第二节 表述困境: 霸王鞭舞传承面临的问题 (201)
一 基层公共文化部门推广的困难 (201)
二 教育系统传承中的障碍 (204)
三 民间文艺团体发展的局限 (205)
四 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困境 (208)
五 年青一代参与度和参与意愿较低 (211)
本章小结 (212)
结 语 (217)
参考文献 (22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238)
索引关键词 (240)
后 记 (242)
王俊,女,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人民政府享受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评审专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在CSSCI、核心期刊和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库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