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内容是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很终研究成果。本著作共分为六个章节来论述,章绪论,第二章健康中国,第三章协作基本理论,第四章发达国家体医融合、协作经验与启示,第五章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主要障碍,第六章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机制。从整体架构可以看出,作者首先通过查阅、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研究的背景做了一个比较详细论述,尤其是对“健康中国”做了比较详细论述。接着展开对理论支撑的探讨,分别对协作一般性理论、协作基本要素、协作类型进行探讨。很后,根据调查了解情况,分析目前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后,提出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机制。
章 绪论/ 1 节 问题的提出/ 3 一、“健康中国” 建设战略与“体医协作” 问题的提出/ 3 二、体医协作契合点/ 4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意义/ 7 一、理论意义/ 7 二、实践意义/ 8 第三节 基本概念/ 8 一、“健康中国” / 8 二、体医协作/ 9 三、协作机制/ 9 第四节 文献综述/ 10 一、“体医结合、融合” 宏观的必要性研究/ 10 二、“体医结合、融合” 的理念与现实意义研究/ 10 三、“体医结合、融合” 的医学案例研究/ 11 四、“体医结合、融合” 教学改革研究/ 12 五、“体医结合、融合” 复合型人才研究/ 12 六、“体医结合、融合” 困境与问题研究/ 13 七、“体医结合、融合” 对策与建议研究/ 14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一、研究基本思路/ 15 二、研究基本方法/ 16 第六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7 一、主要创新点/ 17 二、研究不足/ 18第二章 健康中国/ 20 节 医疗卫生健康观/ 20 一、医疗卫生健康观发展逻辑进程/ 21 二、医疗卫生健康观的时代审视/ 24 第二节 体育健康观/ 25 一、体育健康观发展逻辑进程/ 26 二、体育健康观的时代审视/ 31 第三节 大健康观的确立/ 32 一、大健康观的概念与特征/ 33 二、大健康观的意义与启示/ 34 第四节 “健康中国” 提出缘起与意义/ 35 一、“健康国家” 的提出/ 35 二、“健康中国” 建设/ 38 三、“健康中国” 建设视域下的体医融合/ 43第三章 协作基本理论/ 46 节 一般理论概述/ 46 一、利益共容理论/ 46 二、公共产品理论/ 48 三、行为博弈理论/ 50 四、整体性治理理论/ 52 五、协同理论/ 53 六、共生理论/ 54 第二节 协作要素/ 56 一、协作基本要素/ 56 二、协作关键要素/ 64 第三节 协作类型/ 67 一、跨部门协作公共管理/ 68 二、协作基本类型/ 69 三、综合型协作类型/ 73第四章 发达国家体医融合、协作经验与启示/ 75 节 美国体医融合、协作经验与启示/ 75 一、发展历程概述/ 75 二、特点与启示/ 78 第二节 日本体医融合、协作经验与启示/ 79 一、发展历程概述/ 79 二、特点与启示/ 81 第三节 其他发达国家体医融合、协作特点与启示/ 82 一、澳大利亚体医融合、协作特点与启示/ 82 二、芬兰体医融合、协作特点与启示/ 84 三、丹麦体医融合、协作特点与启示/ 85 四、德国体医融合、协作特点与启示/ 85第五章 目前存在的主要协作障碍/ 87 节 现行政府行政体系造成的障碍/ 87 一、“职责同构, 上下对齐” 的纵向权责结构/ 87 二、“各司其职, 分割管理” 的行政分工体系/ 88 三、“制度失范, 权力膨胀” 的部门权力现状/ 88 四、“身份归属, 自给自足” 的单位部门体制/ 88 第二节 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自身存在的障碍/ 89 一、职责分工差异/ 89 二、长期分割管理思维障碍/ 93 三、协作建设初期的摸索“陷阱” / 94 四、协作载体单一/ 95 五、内部客观困难因素干扰/ 96 六、受相关多个部门决策影响/ 97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医疗卫生协作机制/ 99 节 建立协作组织体系/ 99 一、现行政府行政组织体系/ 99 二、建立体医协作协调机构/ 100 第二节 建立协作法规制度/ 103 一、协作法规制度/ 103 二、建设地方法规制度/ 104 三、建立双方协作法规制度/ 104 四、建立与相关部门协作的法规制度/ 105 第三节 构建协作文化氛围/ 105 一、合作意识培养/ 105 二、合作组织文化氛围建设/ 106 第四节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106 一、秉持共享意识/ 107 二、降低部门分割信息寻租影响/ 107 三、避免信息平台结构性破碎/ 108 四、建立信息对称性核查机制/ 109 第五节 建立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队伍/ 110 一、医疗卫生行业中心转变/ 111 二、医疗卫生人员及后备人才科学健身素养培养/ 113 三、特定医务人员科学健身素养培养/ 124 四、医学院校体医协作人才培养改革/ 132 第六节 签订协作协议/ 135 一、协议的性质和规范性/ 135 二、协议主要内容/ 136 三、违约与争端解决措施/ 137 第七节 调整部门内部资源与职能分工/ 137 一、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 138 二、内部人员与职能工作调整/ 138 第八节 协作运行模式/ 139 一、总体运行模式/ 139 二、分层级运行模式/ 140 第九节 特殊状况下体医协作/ 146 一、防控时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146 二、体育健身健康公共服务思路应变/ 148 三、体育健身健康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150 四、体育健身健康公共服务保障到位/ 154参考文献/ 157附录/ 166
李继军(197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医融合。负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项,负责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篇,其中CSSCI1篇,北大核心2篇;主编大学公共体育教材2部,以副主编身份参编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