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论是以对文学创作的鉴赏与批评为本体论,以沟通作者与读者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古典文论中很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本书作者直面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生态中亟待重建且很为紧迫的本土评价标准、方法与体系问题,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论,在对古代知音的批评转换、六朝知音论的审美生成和中古知音论文艺批评体系的系统梳理基础上,尝试建构基于中华民族思维特质的、具有民族本土话语特色的当代中国知音论文艺批评体系,应对中西文艺理论的对话互通,以期实现对中古知音论这一传统文论的当代转换,助力很好传统文化复兴。
绪论
节 入古开新 得其环中
第二节 学术史考辨
第三节 名实界定及方法路径
章 知音的批评转化
节 知音的批评转型
第二节 介入批评的主体动因
第三节 介入批评的主体涵养
第二章 中古知音论的批评品格
节 中古人文思潮对知音批评品格的涵养
第二节 汉魏人文思潮与知音批评
第三节 两晋人文思潮与知音批评
第四节 南朝人文思潮与知音批评
第三章 古代知音批评的潜在理论体系
节 知音批评的理论雏形
第二节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批评观
第三节 刘勰知音批评的潜体系
第四节 古代知音论批评体系
第四章 知音论与人文思潮的通变共生
节 思潮涌动催生知音批评理论
第二节 知音批评理论彰显理性辉光
第五章 当代知音论文艺批评体系建构
节 古代知音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当代文艺批评的使命与路向
参考文献
杨明刚,文学博士,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艺评论。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子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子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清代美术遗存审美意识研究”等2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3部,所著《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