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北外滩·关于虹口的记忆”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一词很早作“洪口”,出现在宋代方志之中,意为吴淞江下游的泄洪口,其位置大约在今嘉兴路桥以东的水域,以今日虹口港河为其遗迹,这里作为明清上海县北部的村集,存在了数百年。
在上海很早开辟的马路中,条以人名命名的马路,就是圣公会救主堂面前的文惠廉路(今塘沽路),而以文惠廉路与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围成的夹角,并在日后向西南方向拓展的空间,是虹口地区很早的近代城市空间。笔者以此夹角及其周边文化范围,以近代虹口城市之源的名义,将其命名为“虹口源”,以塘沽路、东大名路所夹,西至吴淞路的范围内的建筑、空间、人物、事件,将成为本书重要的叙述对象。
序北外滩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特征
李天纲1
“虹口源”之成立:近代中国城市化中的北外滩
王启元1
慈善家唐廷桂
陈晓平17
同仁医院:上海近代西医教育的发端
魏洲阳34
虹口之子颜福庆
钱益民49
从欧亚学校到汉璧礼公学
刘冰61
西童公学
陆雯75
南浔路圣芳济学堂的“东”与“西”
陈嘉仁86
音乐VS.建筑:从“圣芳济”走出的叶肇昌
张晓依109
虹口的日本人
陈祖恩120
爱因斯坦最先讲述相对论的地方
景智宇133
村松梢风在虹口
徐静波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