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序曲、正篇和尾声。序曲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分析以及马一浮的“六艺论”;正篇以列于马一浮“群经通类”中的经学著作,即啖助新《春秋》学、胡瑗《洪范口义》、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宗传《童溪易传》、敖继公《仪礼集说》、李光地《诗所》、黄道周《孝经集传》、朱熹《论孟精义》为核心,讨论理学如何从经学中转出,形成自己的问题关怀、理论诉求和治学方法;尾声则从顾炎武的《五经同异》讨论理学的后续影响和清学与理学的关系。
引言1
一、范式与路径1
二、结构与聚焦5
三、丰富性与精神主流7
序曲:前提与路径
章传统知识谱序中的知识观念3
节知识的生产方式、性质与特征7
第二节知识系统的建构16
第三节知识的标准及其旨趣27
第四节经与史交织中的价值性知识维度34
第二章马一浮“六艺论”与《群经统类》46
节马一浮的精神46
第二节六经该摄一切学术54
第三节《群经统类》及其意义62
正篇:从经学到理学
第三章啖助新《春秋》学与理学开启75
节经义型塑与经典搁置77
一、从“舍传求经”到“断烂朝报”77
二、从疑传弃注到求经释义83
第二节历史表象的背后92
一、理必然矣93
二、以权辅正98
三、原情为本103
第四章明体达用与思想盛衰109
节《洪范口义》的政治哲学110
第二节苏湖教法及其理学精神117
第三节权力世界中的思想盛衰124
第五章易学转出理学及其延异134
节《周易程氏传》的传释模式、理的性质以及延异135
一、辞与意136
二、传释的四维模式138
三、理的性质:聚合142
四、传释的延异方向146
第二节《童溪易传》与理学向**转化150
一、《童溪易传》之于《周易程氏传》的意义151
二、理的认识与心的凸显153
三、物理之固然与其本在我157
四、理的人心化160
附叶適易学的还理于象165
第六章礼与理以及知识考古186
节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187
一、熙丰新法的义理依据与礼理一贯191
二、理学一脉的礼学及其旨趣与路径195
第二节《仪礼集说》与理学的知识考古202
一、无用、有用之说何足以蒂芥于胸203
二、与古人揖让周旋于其间210
三、删、存、补及附以己见217
第七章《诗所》与理学的终结224
节语境还原与各得其所225
第二节由辞求意与观其所兴232
第三节曲尽事理与小大兼举242
第八章《孝经集传》与理学之为教250
节文本的尊崇250
第二节宗经集传以发微义258
第三节仪式的功能与指义266
第九章《论孟精义》与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275
节文本276
第二节语言284
第三节身体292
第四节仁义301
第五节存养309
第六节辩学318
尾声:清学与理学
第十章顾炎武《五经同异》对理学的取舍331
节《五经同异》及其性质与价值332
第二节论学旨趣上的取舍335
第三节论学内容上的取舍339
第四节论学方法上的取舍343
结语348
索引351
后记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