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70年代小说对乡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想象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或以乡村现代的本土性想象方式重建乡村人情伦理秩序,或以乡村阶级、革命意识思索干部、望城青年的主体性,或以德性标榜的叙事让未来社会的想象失去实践可能性。话语的显隐、叙事的裂隙等,让识字、卫生、效率、技术等表征现代性特征的话语变得多义。作为一种想象新社会秩序的文学,对乡村社会主义的认同、热爱和想象,让这段文学充满青春气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纪”中,这段文学的出场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绪论想象中国现代化的方法
1942-1949:乡村/革命与现代想象
第一章赵树理的乡村想象方法
第一节赵树理的本土性现代想象
一多元的文学现代性
二晚清到五四: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
三《讲话》之前的赵树理小说
四传统小说艺术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
五"谁"的现代
第二节一株原野里的大树子
一郭沫若的另一种解读
二《盘龙峪》:小说艺术民族化的初步尝试
三自在民间:小说创作中的戏曲元素
四"细节""小故事":乡村世界的叙事构成
第三节1946-1947年赵树理小说在解放区外的传播与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