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二轮教材)
收藏
评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二轮教材)
商品编号:4363794
ISBN:9787521424508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 编者:张雄鹰//樊卫平|责编:尚亭华
出版日期:2021-08-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R37
页数:288
册数:1
大约重量:470(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1.2 (6.5折)
原价:¥4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教材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第二轮修订品种,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适应行业发展要求,体现全国卫生类(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有关新精神、新动向和新要求。教材编写融合课程思政的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优化模块设置;搭建与教材配套的“医药大学堂”(数字教材、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动画及练习题等),丰富多样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并提升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互动,满足教学管理需要,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支撑。
绪论 1   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1     二、微生物的特征 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四、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3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学 5     一、免疫的概念 5     二、免疫的功能 5     三、免疫学及其发展简史 5 篇  免疫学 章  抗原 10   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0     一、抗原本身的因素 10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1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1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12     一、抗原特异性 12     二、抗原表位 12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14     四、交叉反应和共同抗原 14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14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过程中是否需要T 细胞的协助分类 14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5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6     四、其他分类 16   第四节  医药学上重要的抗原 16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7     一、超抗原 17     二、免疫佐剂 18     三、丝裂原 18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0   节  中枢免疫器官 20     一、骨髓 20     二、胸腺 21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1     一、淋巴结 21     二、脾 22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3     四、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24 第三章  免疫分子 25   节  抗体 25     一、抗体的分子结构 25     二、抗体的类型 27     三、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28     四、各类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29     五、抗体制备 30   第二节  补体系统 31     一、补体系统概述 31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32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 34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34   第三节  细胞因子 35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5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生物学功能 36     三、细胞因子受体 38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38   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9     一、MHC 的基因组成及特点 39     二、MHC 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41     三、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 43   第五节  CD 分子和黏附分子 44     一、CD 分子 44     二、黏附分子 45     三、CD 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46 第四章  免疫细胞 48   节  淋巴细胞 48     一、T 淋巴细胞 48     二、B 淋巴细胞 51     三、自然杀伤细胞 53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 54     一、树突状细胞 55     二、单核-巨噬细胞 56     三、B 淋巴细胞 57   第三节  其他免疫细胞 57     一、中性粒细胞 57     二、嗜酸性粒细胞 57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58 第五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59   节  固有免疫应答与抗原的提呈 59     一、固有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59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61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 61     四、抗原的提呈 62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63     一、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63     二、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68   第三节  免疫耐受 71     一、免疫耐受的类型 71     二、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终止 72   第四节  免疫调节 73     一、免疫调节分子 73     二、免疫调节细胞 75     三、其他免疫调节 75 第六章  超敏反应 78   节  Ⅰ型超敏反应 78     一、参与成分 78     二、影响因素 79     三、发生机制 80     四、临床常见疾病 80     五、防治原则 8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83     一、发生机制 83     二、临床常见疾病 8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85     一、发生机制 85     二、临床常见疾病 8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88     一、发生机制 88     二、临床常见疾病 88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89 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 92   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92     一、抗原抗体反应 92     二、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93     三、免疫细胞的分离与检测 96     四、细胞因子的检测 97   第二节  免疫学预防 97     一、免疫预防的类型 98     二、疫苗 98   第三节  免疫学治疗 100     一、分子治疗 100     二、细胞治疗 101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101 第二篇  微生物学 第八章  细菌学概论 106   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06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06     二、细菌的结构 107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16     一、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 116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117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17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 118     五、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118     六、细菌的繁殖方式 118     七、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118     八、细菌的人工培养 119     九、细菌的新陈代谢 120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22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122     一、细菌的致病性 122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123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24   第五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125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125     二、细菌感染的检查 126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7     一、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 127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128 第九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29   节  球菌 129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129     二、链球菌属 131     三、奈瑟菌属 133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34     一、埃希菌属 134     二、志贺菌属 135     三、沙门菌属 136   第三节  螺形菌 139     一、霍乱弧菌 139     二、副溶血性弧菌 140     三、幽门螺杆菌 140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141     一、厌氧芽孢梭菌 141     二、无芽孢厌氧菌 143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143     一、结核分枝杆菌 143     二、麻风分枝杆菌 145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146     一、布鲁菌属 146     二、炭疽芽孢杆菌 147     三、鼠疫耶尔森菌 148 第十章  放线菌 150   节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150     一、菌丝 151     二、孢子 151     三、放线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51   第二节  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 152     一、繁殖方式 152     二、培养条件 152     三、菌落特征 152   第三节  放线菌代表属 153     一、链霉菌属 153     二、诺卡菌属 153     三、小单胞菌属 154     四、链孢囊菌属 154     五、游动放线菌属 154     六、放线菌属 154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56   节  支原体 156     一、概述 156     二、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57   第二节  衣原体 157     一、概述 158     二、沙眼衣原体 158   第三节  立克次体 159     一、概述 159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60   第四节  螺旋体 160     一、钩端螺旋体属 160     二、密螺旋体属 161     三、疏螺旋体属 163 第十二章  真菌学 165   节  真菌学概述 165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65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三、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68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68     一、浅部感染真菌 168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69     三、深部感染真菌 169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 173     一、酵母菌 173     二、霉菌 173     三、蕈菌 173 第十三章  病毒学概论 176   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176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76     二、病毒的结构 176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178     四、病毒的分类 178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79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79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80   第三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 181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81     一、物理因素 181 二、化学因素 181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81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81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182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82     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83     五、抗病毒免疫 184   第六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85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 185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86 第十四章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 189   节  呼吸道病毒 189     一、正黏病毒 189     二、副黏病毒 192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192   第二节  肠道病毒 193   第三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194   第四节  肝炎病毒 194     一、甲型肝炎病毒 195     二、乙型肝炎病毒 195     三、丙型肝炎病毒 198     四、丁型肝炎病毒 199     五、戊型肝炎病毒 199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   第六节  其他病毒 202     一、狂犬病病毒 202     二、疱疹病毒 203     三、虫媒病毒 203     四、出血热病毒 204     五、人乳头瘤病毒 204 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控制 206   节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206     一、热力灭菌法 206     二、辐射及超声波灭菌法 207     三、滤过除菌法 207     四、干燥及低温抑菌法 208   第二节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208     一、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及用途 208     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09   第三节  生物安全 210     一、生物安全相关术语 210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及其适用的实验室 210 第十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13   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213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13     二、质粒和转座因子 214     三、噬菌体 215   第二节  基因突变 216     一、基因突变的规律 216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 216     三、DNA 损伤的修复 217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217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17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21     三、病毒的基因重组 221   第四节  菌种选育和保藏 221     一、菌种选育 221     二、菌种保藏 223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微生物制药 228   节  概述 228     一、微生物制药的概念 229     二、微生物制药相关的概念 229     三、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特点 229     四、微生物药物的命名 229   第二节  抗生素 230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230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232     三、抗生素的制备 232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234     五、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234     六、抗药性 235     七、抗生素含量测定 237   第三节  维生素 238     一、维生素C 238     二、维生素B2 239     三、维生素B12 240   四、辅酶Q 240   第四节  氨基酸 241     一、赖氨酸 241     二、谷氨酸 241     三、苏氨酸 241   第五节  甾体化合物 242     一、微生物转化工艺 242     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242   第六节  酶及酶抑制剂 244     一、酶制剂 244     二、酶抑制剂 245   第七节  菌体制剂 246     一、疫苗 246     二、活菌制剂 247   第八节  其他微生物制剂 248     一、核酸类药物 248     二、生物碱 248     三、微生物多糖 248     四、螺旋藻 249 第十八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 250   节  体外抗菌试验 250     一、常用体外抑菌试验 250     二、杀菌试验 252     三、联合抗菌试验 253     四、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254   第二节  体内抗菌试验 255     一、体内感染模型 255     二、药物的体内药效评价 255     三、抗菌药物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 PD) 模型 256 第十九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257   节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 257     一、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257     二、药物变质 258   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258     一、加强药品生产管理 258     二、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259     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 259   第三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259     一、培养基及其适用性检查 259     二、试验菌株 259     三、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260     四、无菌检查方法验证 260     五、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260   第四节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262     一、供试液的制备 262     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试验 262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63     四、控制菌检查 265 参考文献 270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