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儒学与人的发展(精)/儒家哲学文库
收藏
评价
儒学与人的发展(精)/儒家哲学文库
商品编号:1323199
ISBN:9787533325305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 涂可国主编
出版日期:2012-05-01
开本:32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C912.1
页数:634
册数:1
大约重量:1014(g)
购买数量:
-
+
库存:1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32.43 (4.7折)
原价:¥69.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定义中生代建筑师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在同济学派的传承中追根溯源,因此有必要交代清楚其脉络。中生代这个词来源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它既区别于古生代,又区别于新生代。同济八骏所归属的中生代建筑师,是由同济学派的渊源来定义的。同济学派的第1代建筑师,也就是相对于中生代的古生代,是中国近代第1和第2代建筑师,他们既是建筑系的教授,也是建筑师,是中生代的祖师辈,我们可以把这一代建筑师定义为原生代。原生代受过良好的建筑教育,家学渊源,学贯中西,挥洒自如地展示着他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他们的教育背景、教学理念、建筑思想、创作风格、人格和个性构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同济学派。原生代兼建筑教育家、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于一身,他们始终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新建筑的方向,注重跨学科和多学科的发展,执着地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建筑教育思想,创导缜思的学风,提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这一代大师们培养了同济学派的第二代建筑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0后”“40后”和“50后”建筑师,这个第二代也可以称之为衍生代建筑师。正是同济学派的衍生代建筑师,培养了今天称之为同济学派的中生代建筑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60后”和“70后”建筑师。
《同济八骏:中生代建筑实践》所列的中生代建筑师大体上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培养的第二代建筑9币。书中收集了11组共14位中生代建筑师的作品,对每组建筑师选择其*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同时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可以说代表了同济学派的新动向。这些中生代建筑师受过良好而又严谨的专业教育,大部分人都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也一直保持着与建筑教学和理论探求的密切结合。他们站在同济学派原生代和衍生代建筑师的肩膀上,经过长期的锤炼和积累,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天的中生代建筑师已经是相当成熟、相当有造诣、有担当的一代建筑师。和他们的老师辈一样,中生代建筑师既从事建筑教学和建筑理论探索,也深度参与建筑设计实践,比他们的老师辈有着建筑实践成果,所从事的领域也更为广泛。这种多元结合使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他们的身影也经常活跃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的舞台上,与国际建筑界和学术界的同行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因而他们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立足于当下和当地。他们的作品遍布中国大地。他们从事的建筑类型涉及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科研中心、教育建筑、商业建筑、博览建筑以及室内设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等。作为中生代建筑师,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建筑系的教授,具有良好的教养,风度翩翩,是学生们的偶像。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从事建筑设计,也从事艺术设计,从事写作,从事策展,活跃在文化界和艺术界的活动中,经常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他们不仅引领风尚,也推动着社会对艺术和建筑的鉴赏力。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华。对于中国当代建筑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好的时代,是建筑创作*为繁荣的年代,也是一个好的与*坏的建筑和建筑现象共生的时代;既是一个多元建筑的时代,一个实验建筑的时代,也是一个建筑商业化的时代。中国建筑师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设计机遇,中生代建筑师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得以在全新的环境中施展他们的才华。他们也具有清醒的目光和哲学思考,不愿碌碌无为,也不随波逐流,创造了一批好建筑。中生代建筑师的作品已经在国际建筑展上向世界展示,在2013年米兰三年展的展示就曾得到广泛的赞扬。
长期以来,中西文化的交织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空间和建筑的重要特征,寻求中国建筑文化的固有特性一直是中国建筑的重要倾向。同济学派对传统精神与理性的探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未停止过,一直在寻求现代化的中国建筑之路。中生代建筑师接过原生代和衍生代建筑师的薪传,从事了一种将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综合在一起,既是理性又是感性,既是智性又是一种实践的活动,从现实世界迈向未来。
这里收集的33件作品也体现出中生代建筑师们与社会融合、为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创造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他们关注文化,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关注历史。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宏大手笔,不哗众取宠,不自娱自乐,而是崇尚真诚,在简约中见真实。他们在社会的需求、建筑师的专业水准和建筑环境之间,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重建儒家哲学(总序)
自序
上篇 儒家基本思想与人的发展
第一章 儒家人学思想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 儒家天人之学与人的环境发展
第二节 儒家人性思想与人性的潜能开发
第三节 儒学为人之学与人的待人处世之道
第二章 儒家道德思想与人的道德发展
第一节 儒家道德本体论与人的道德发展
第二节 儒家道德规范论与人的行为范导
第三章 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主体道德素质提高
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传统
第二节 道德与法律的同异与分合
第三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传承及其在人素质塑造中的作用
第四节 儒家德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五节 儒家德治思想与官员道德修养
第四章 儒家社会中和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儒家社会中和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儒家的社会中和之道
第三节 儒家社会中和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儒家社会中和思想对人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儒学传统与人的社会理想建构
第一节 儒学传统与慈善事业发展
第二节 儒商精神与美好企业创建
第三节 儒学伦理精神传统与小康社会建构

下篇 儒学主要特质与人的发展
第一章 儒学的人情性与人际关系的优化
第一节 人情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人情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儒学的人情特质与人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人情文化的扬弃与人际关系的优化
第二章 儒学的二重性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儒学的人文—反人文二重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二重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儒学的伦理—非伦理二重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儒学的实用性与实用理性的发展
第一节 儒学实用性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实学是一种儒学的次生文化样态
第三节 儒学对实学的催生与阻滞
第四节 实学既批判发展了儒学又瓦解了儒学
第五节 儒学的实用性与人的实用理性发展
第四章 儒家文化的层次性与人的文化重建
第一节 儒家文化层次性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儒家文化层次性的评判标准
第三节 儒家文化层次性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儒家文化层次性的人文启示
第五章 儒家文化的主位性与民族精神建构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主位性
第二节 儒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
第五节 汲取儒家文化精神合理内核以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涂可国,男,1961年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儒学、哲学和文化研究。2003年起担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3月改任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等,被聘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独著、主编及参著近二十部学术著作,主要有《社会哲学》(独著)、《儒家哲学文库》(主编)、《鲁商文化概论》(主编)、《201O年山东文化蓝皮书》(主编)、《中国文化新体系》(主编)、《儒学与实学及其当代价值》(副主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概论》(副主编)、《走入哲学史的塑造论哲学》(副主编)等。在《哲学研究》、《文史哲》、《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