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密坍的联系。
本书对宗教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社会成因、现实功能、行动逻辑、主要类型、演化规律、现代转型等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云南宗教文化旅游的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存在问题等现有状况做出整体考察,同时重点选取佛教名山鸡足山、道教圣地巍宝山、儒学重镇建水作为云南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性的提出了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具体原则和主要措施。本书适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旅游部门、宗教部门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阅读。
《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总序前言理论篇一、宗教旅游概念辨析(一)宗教旅游(二)宗教文化旅游二、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一)基于文字学的分析(二)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三)基于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四)旅游神话与旅游宗教三、宗教旅游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转型(一)“宗教旅”和“宗教游”(二)传统宗教旅游与现代宗教旅游(三)宗教旅游的现代转型四、宗教旅游的行动逻辑与本质特征(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再生产:宗教旅游的行动逻辑(二)人神互构与圣俗交织:宗教旅游的本质特征五、宗教旅游的现实表现(一)当前宗教旅游的主要特征(二)宗教旅游需求的现实原因六、宗教旅游的基本类型(一)边缘型宗教旅游(二)辅助型宗教旅游(三)过渡型宗教旅游(四)核心型宗教旅游现实篇一、云南宗教文化旅游概况(一)云南宗教文化概述(二)云南宗教文化旅游的特点(三)云南宗教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二、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调查研究(一)鸡足山概况(二)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现状三、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实证研究(一)巍宝山概况(二)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四、建水儒家文化旅游实证研究(一)儒学在建水的传播与儒家文化资源的形成(二)建水祭孔仪式的起源、发展与断裂(三)建水祭孔仪式的还原——记忆、传承与复兴(四)儒家文化与建水旅游(五)儒家文化旅游的现代价值对策篇一、宗教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一)引导优秀宗教文化与健康旅游活动良性互动(二)促进旅游、宗教文化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三)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方共赢(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宗教旅游氛围二、宗教旅游开发的具体原则(一)文化性原则(二)生态性原则(三)特色性原则(四)保护性原则(五)参与性原则(六)合理性原则三、宗教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一)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宗教文化(二)理顺关系,协调相关部门利益(三)加强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宗教人士以及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专业水平(四)注重宣传,提升云南宗教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五)强化管理,规范宗教旅游市场(六)加强合作,推出精品旅游路线
孙浩然,男,1980年12二月生,河北元氏人。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
方向为宗教社会学。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后,主持省级课题3项,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道教》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张桥贵,男,白族,1 963年。1 2月生,云。南剑川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
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省委组织部代中共云南省委管理联系的专家,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负贵人,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社会学负责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
曾黎,男,汉族,云南建水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一宗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在《世界宗教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