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共分八部分。部分剖析我国碳达峰重大意义与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阐述以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实现碳达峰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举措。第三部分研究提出以清洁替代加快能源生产减碳的方案。第四部分从工业、交通、建筑领域分别研究提出以电能替代、能效提升等加快能源消费减碳的方案。第五部分研究提出以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特高压骨干通道、推动跨国电网互联互通、构建全国电-碳市场支撑碳达峰的方案。第六部分提出促进碳达峰关键技术的创新方向和重点。第七部分分析了以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第八部分总结报告主要观点,提出相关建议。
前言
1 碳达峰重大意义与挑战001
1.1 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002
1.1.1 经济社会发展002
1.1.2 碳排放现状与趋势005
1.2 2030年前碳达峰重大意义007
1.2.1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007
1.2.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007
1.2.3 保障能源安全高效供应008
1.3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挑战008
1.3.1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008
1.3.2 高碳化能源结构的挑战009
1.3.3 重型化产业结构的挑战009
1.4 小结010
2 碳达峰思路与目标011
2.1 总体思路012
2.1.1 减排方向012
2.1.2 基本原则013
2.1.3 达峰思路013
2.1.4 达峰基础014
2.2 达峰目标016
2.2.1 达峰时间和峰值016
2.2.2 对应碳达峰的能源消费与电力装机容量017
2.2.3 煤炭消费控制目标019
2.2.4 石油消费控制目标022
2.2.5 天然气消费控制目标023
2.3 重点举措024
2.3.1 能源生产领域025
2.3.2 能源使用领域026
2.3.3 能源配置领域028
2.4 小结028
3 以清洁替代加快能源生产减碳029
3.1 转变煤电功能布局030
3.1.1 煤电碳排放现状030
3.1.2 煤电控制与减量发展的基础条件032
3.1.3 煤电控制与转型的思路举措033
3.2 科学有序发展气电035
3.3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037
3.3.1 清洁能源发展基础037
3.3.2 大力开发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038
3.3.3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043
3.3.4 积极发展生物质燃料044
3.4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047
3.5 积极发展电制燃料049
3.5.1 发展现状与基础049
3.5.2 重点举措050
3.6 小结051
4 以电能替代加快能源消费减碳053
4.1 推动工业电气化与节能降耗054
4.1.1 钢铁行业055
4.1.2 建材行业064
4.1.3 化工行业070
4.1.4 产业优化升级076
4.2 发展电动交通与智慧交通077
4.2.1 发展现状与趋势077
4.2.2 重点措施080
4.2.3 达峰贡献084
4.3 提升建筑领域电气化水平085
4.3.1 发展现状与趋势085
4.3.2 重点措施087
4.3.3 达峰贡献091
4.4 小结091
5 以大电网大市场支撑碳达峰093
5.1 发挥大电网碳减排关键作用094
5.1.1 加快特高压骨干通道建设095
5.1.2 加快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096
5.1.3 推动跨国电网互联互通097
5.2 构建全国电—碳市场098
5.3 小结100
6 以技术创新加速碳达峰101
6.1 清洁能源发电技术102
6.1.1 光伏发电102
6.1.2 光热发电102
6.1.3 风电103
6.1.4 核电103
6.1.5 生物质发电104
6.2 电能替代及新型用电技术104
6.2.1 新能源汽车104
6.2.2 热泵技术105
6.2.3 电制氢105
6.2.4 电制燃料及原材料106
6.3 先进输电技术107
6.3.1 特高压交流107
6.3.2 特高压直流107
6.3.3 柔性直流输电108
6.4 大规模储能技术108
6.4.1 锂离子电池108
6.4.2 氢储能109
6.5 碳捕集与封存利用(CCUS)技术109
6.6 小结110
7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11
7.1 生态环境效益112
7.2 经济社会效益113
7.3 小结114
8 主要观点与建议115
8.1 主要观点116
8.2 建议117
名词解释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