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时空观与宽窄哲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宽窄哲学是人生实践的辩证哲学、人工自然的辩证哲学、当代人类实践哲学。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宽窄哲学”受到重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宽窄哲学研究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8年10月,“宽窄哲学高峰论坛”在成都京川宾馆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在蓉高校、社科研究单位的120余名业内专业人士学者共同参加了论坛。当前,既需要对宽窄哲学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总结,需要为深入研究创设条件、开辟发展道路。
前言
章 宽窄文化与宽窄哲学的兴起
节 宽窄文化概说
一、文化概说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
三、武侯祠的“宽严对联”
四、生活中的“宽窄感悟”
五、知识产品中的“宽窄理念”
第二节 宽窄哲学开端的研究成果
一、“宽窄诸论”
二、宽窄哲学研究开端的几次研讨会
三、《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出版
第二章 宽窄哲学研究的“三性”审视
节 宽窄哲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一、“宽窄哲学的应用”愿景
二、“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第二节 哲学研究的演进与宽窄哲学的“合规律性”
一、围绕“部门哲学”“应用哲学”兴起的争论
二、从元哲学到问题哲学
第三节 爱因斯坦的概念创造方法论与宽窄哲学的“合法性”
一、知识创遣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
二、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
三、大陆漂移学说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宽窄哲学的“合理性”
一、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
二、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
三、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扩散过程
第三章 波普尔的科学认识论与宽窄哲学前期成果
节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一、“三个世界”划分
二、“世界3”与客观知识
第二节 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与“知识增长模式”
一、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
二、波普尔的“知识增长模式”
第三节 对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的基本认识
一、关于“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
二、关于科学研究中的联想方法和类比方法
三、推进宽窄哲学研究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辩证法及其历史发展与演进
节 古希腊的辩证法
一、古希腊概况
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三、古希腊的两种辩证法
四、柏拉图的辩证法
五、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三、解析中国阴阳辩证法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的经院辩证法
一、基督教神学与经院哲学
二、经院哲学与辩证法
第四节 近代科学革命先驱者的辩证法
一、哥白尼的辩证法
二、伽利略的辩证法
三、培根的辩证法
四、笛卡尔的辩证法
五、伽利略和牛顿的“归纳-演绎”法
第五节 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及其演变
一、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二、近代科学的机械自然观
三、辩证自然观的兴起
第六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一、康德与辩证法
二、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
第七节 黑格尔创造了对辩证法的新理解
一、黑格尔以前的“主观辩证法”
二、解析芝诺论辩中的“客观辩证法”
三、把康德的“二律背反”与芝诺的论辩关联起来
四、在批判康德哲学中创建起对辩证法的新理解
第八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创新
一、马克思与黑格尔
二、恩格斯与黑格尔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时空观研究
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现当代研究
一、苏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
二、英美分析哲学的批判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当代研究
一、辩证法与时空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
三、马克思时空观的当代研究
第六章 实践辩证法及空间观与宽窄哲学
节 生存论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一、生存论辩证法概说
二、实践辩证法概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
一、“空间转向”概说
二、列斐伏尔“空间转向”追溯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社会化探讨
一、关于“人化自然”与“人化自然空间”
二、关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历史活动空间”
第四节 “人的身体”与宽窄哲学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身体哲学思想
二、海德格尔对空间的生存论解构
三、梅洛-庞蒂的“现象空间”与身体
四、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身体
五、空间的身体本源论与时空观念变革
六、空间的身体本源论与宽窄哲学
第五节 “空间生产”与宽窄哲学
一、发展理论与“空间生产”
二、人类发展与“空间生产”
三、人生发展与“空间生产”
四、宽窄哲学是什么
结语:辩证法与宽窄哲学
文兴吾,男,1954年生。1989年河北大学科学学与科学思想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发展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科技政策与管理、民族问题以及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生产力论与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知识经济与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科技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150余篇。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