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海洋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其他微生物毒素六大篇,共计130章,内容涵盖常见或重要的生物毒素。每种毒素重点围绕其生物来源、结构特征、毒性活性、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危害方式、检测方法,以及中毒的防控与救治、毒素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系统深入的阐述。
绪论生物毒素1
引言1
主要参考文献17
篇细菌毒素
章细菌内毒素2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4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9
主要参考文献30
第2章葡萄球菌毒素3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3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40
主要参考文献40
第3章链球菌外毒素4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2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5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51
主要参考文献52
第4章肺炎链球菌溶血素5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5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58
主要参考文献59
第5章肉毒毒素6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6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2
主要参考文献73
第6章破伤风毒素7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7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0
主要参考文献81
第7章白喉毒素8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8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0
第五节开发与应用91
主要参考文献92
第8章炭疽毒素9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9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2
主要参考文献103
第9章产气荚膜梭菌毒素10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1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1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1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19
主要参考文献121
0章其他梭菌毒素123
节艰难梭菌毒素123
第二节腐败梭菌毒素128
第三节索氏梭菌毒素132
主要参考文献135
1章单增李斯特菌毒素13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3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42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4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4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45
主要参考文献146
2章蜡样芽孢杆菌毒素14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4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5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5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52
主要参考文献152
3章苏云金杆菌毒素15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5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6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62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164
主要参考文献165
4章大肠埃希菌肠毒素16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6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7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7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74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74
主要参考文献175
5章志贺毒素和志贺样毒素17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7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7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8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8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82
主要参考文献183
6章百日咳毒素18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8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8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8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88
第五节开发与应用188
主要参考文献189
7章伤寒毒素19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9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93
主要参考文献195
8章弧菌毒素196
节霍乱毒素196
第二节副溶血弧菌毒素200
第三节创伤弧菌毒素204
第四节拟态弧菌毒素208
主要参考文献213
9章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21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1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1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1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1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20
主要参考文献222
第20章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22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2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2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2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27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27
主要参考文献228
第21章分枝杆菌毒素22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29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3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3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34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34
主要参考文献235
第22章耶尔森菌毒素23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3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4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4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44
主要参考文献245
第23章嗜水气单胞菌毒素24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4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4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5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51
主要参考文献251
第24章酵米面假单胞菌毒素25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5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5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5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5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59
主要参考文献260
第25章阪崎肠杆菌毒素26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6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6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6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6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66
主要参考文献266
第26章发光杆菌毒素26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6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6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7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7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72
主要参考文献272
第27章脆弱拟杆菌毒素27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7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7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7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7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278
主要参考文献278
第28章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毒素28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80
第二节Tc毒素的作用机制283
第三节Tc毒素的开发与利用284
主要参考文献284
第29章细胞致死肿胀毒素28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8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9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92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293
主要参考文献294
第30章皮肤坏死毒素29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29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29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29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30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302
主要参考文献303
第31章植物病原细菌毒素305
节棒杆菌致病毒素305
第二节假单胞菌致病毒素309
第三节黄单胞菌致病毒素314
第四节梨火疫毒素318
第五节根瘤菌毒素319
主要参考文献321
第二篇真菌毒素
章黄曲霉毒素32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2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2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29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32
主要参考文献334
第2章赭曲霉毒素33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3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3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40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41
主要参考文献342
第3章杂色曲霉素34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4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4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48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48
主要参考文献349
第4章烟曲霉震颤素35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50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5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52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53
主要参考文献353
第5章稻曲菌素和稻绿核菌素35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5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5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61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61
主要参考文献362
第6章桔青霉素36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6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6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70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71
主要参考文献372
第7章展青霉素37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7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7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78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79
主要参考文献381
第8章岛青霉毒素38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82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84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84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86
主要参考文献386
第9章黄绿青霉素38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8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9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91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92
主要参考文献393
0章红青霉毒素39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39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39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397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398
主要参考文献399
1章青霉酸40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00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0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403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405
主要参考文献406
2章胶霉毒素40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0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0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410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411
主要参考文献411
3章镰孢菌毒素412
节伏马菌素412
第二节玉米赤霉烯酮419
第三节串珠菌素424
第四节丁烯酸内酯429
第五节恩镰孢菌素431
主要参考文献436
4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438
节T-2和HT-2毒素438
第二节脱氧雪腐镰孢烯醇445
第三节雪腐镰孢烯醇453
第四节二乙酰镳草镰孢烯醇456
第五节镰孢烯酮-X459
第六节葡萄穗霉毒素462
主要参考文献466
5章麦角碱46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6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7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472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473
主要参考文献473
6章3-硝基丙酸47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7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7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477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478
主要参考文献479
7章环匹阿尼酸48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8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8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483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485
主要参考文献487
8章链格孢毒素48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48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49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01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03
主要参考文献507
9章蠕孢菌毒素50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09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1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20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22
主要参考文献525
第20章疫霉毒素52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2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2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30
第四节防控措施531
主要参考文献531
第21章尾孢菌素53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3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3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36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37
主要参考文献537
第22章灰葡萄孢毒素53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39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4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44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45
主要参考文献547
第23章腐皮壳菌素54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4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4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50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51
主要参考文献552
第24章绿僵菌素55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5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5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57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558
主要参考文献559
第25章白僵菌毒素56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60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6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564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566
主要参考文献566
第26章色二孢毒素56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6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69
第三节防控措施570
主要参考文献571
第27章茄孢吡喃酮57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572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575
第三节防控与利用577
主要参考文献578
第28章蘑菇毒素580
节鹅膏环肽毒素580
第二节奥来毒素596
第三节裸盖菇素600
第四节鹿花菌素603
第五节毒蝇碱606
第六节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蘑菇毒素609
主要参考文献611
第三篇海洋毒素
章石房蛤毒素617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1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19
第三节检测分析方法62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624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24
主要参考文献625
第2章软骨藻酸626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2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2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3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632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32
主要参考文献633
第3章大田软海绵酸与鳍藻毒素634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3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3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3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64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42
主要参考文献642
第4章蛤毒素644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4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4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47
第四节预防与救治64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48
主要参考文献649
第5章虾夷扇贝毒素650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50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5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53
第四节预防与救治65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55
主要参考文献656
第6章氮杂螺环酸657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5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5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62
第四节预防与救治663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63
主要参考文献664
第7章短裸甲藻毒素665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6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6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69
第四节预防与救治670
主要参考文献671
第8章螺环内酯毒素672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72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7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77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679
主要参考文献680
第9章裸甲藻亚胺毒素681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8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82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8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68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686
主要参考文献687
0章江珧毒素688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8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8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92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693
主要参考文献694
1章西加毒素696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69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69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69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0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01
主要参考文献702
2章刺尾鱼毒素703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0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04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05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0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05
主要参考文献705
3章沙群海葵毒素707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0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0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1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1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12
主要参考文献712
4章河鲀毒素714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1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1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1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1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19
主要参考文献719
5章卡罗藻毒素721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21
第二节作用机制及危害方式722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2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2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26
主要参考文献726
6章屋甲藻素728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2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2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3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3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31
主要参考文献731
7章裸甲藻素732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32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3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3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3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35
主要参考文献736
8章芋螺毒素737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3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4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4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4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45
主要参考文献747
9章海兔毒素749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49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50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5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5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51
主要参考文献752
第20章水母毒素753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5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5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75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5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59
主要参考文献759
第21章沙蚕毒素760
节毒素来源与毒素性状760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61
第三节沙蚕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76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63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64
主要参考文献765
第22章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毒素766
节刺胞动物毒素766
第二节蠕虫毒素771
第三节棘皮动物毒素772
第四节海鞘毒素773
第五节海绵毒素775
主要参考文献776
第四篇动物毒素
章蛇毒素78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781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786
第三节诊断和检测79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79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793
主要参考文献795
第2章蟾蜍毒素79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79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02
第三节防控与救治805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805
主要参考文献807
第3章吸血蛭毒素80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09
第二节吸血蛭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811
第三节防控和救治813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814
主要参考文献814
第4章蝎毒素81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1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21
第三节防控与救治823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823
主要参考文献826
第5章蜘蛛毒素82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28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3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83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33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34
主要参考文献835
第6章蜈蚣毒素83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3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40
第三节防控与救治843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843
主要参考文献845
第7章蜱毒素84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47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5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85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53
主要参考文献854
第8章蚁毒素85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5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60
第三节纯化与检测分析86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63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64
主要参考文献864
第9章斑蝥毒素86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66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69
第三节斑蝥中毒的诊断87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7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71
主要参考文献872
0章蜂毒素87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73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77
第三节毒蜂蜇伤的诊断88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8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82
主要参考文献883
1章隐翅虫毒素88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85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888
第三节防控与救治889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889
主要参考文献890
2章猎蝽毒素89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891
第二节危害方式与流行特征895
第三节中毒的识别与诊断89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89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896
主要参考文献897
第五篇植物毒素
章蓖麻毒素90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01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0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0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0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07
主要参考文献908
第2章相思豆毒素90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09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1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1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14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15
主要参考文献915
第3章巴豆毒素91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17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1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1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1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19
主要参考文献920
第4章鬼臼毒素92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21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2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23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24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25
主要参考文献926
第5章马兜铃酸92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27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2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30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31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32
主要参考文献933
第6章苦马豆素93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35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3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3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3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38
主要参考文献939
第7章生物碱94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41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4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4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4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50
主要参考文献953
第8章毒芹毒素95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54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5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5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57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57
主要参考文献957
第9章皂苷95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59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6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6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62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63
主要参考文献964
0章氰苷965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65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6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6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6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70
主要参考文献971
1章强心苷97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72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7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7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77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78
主要参考文献979
2章硫代葡萄糖苷98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80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82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83
第四节防控与利用985
主要参考文献986
3章香豆素988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88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9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9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992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994
主要参考文献996
4章狼毒素99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997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999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99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0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00
主要参考文献1001
5章龙葵素1002
节产毒生物和毒素性状1002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04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0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0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07
主要参考文献1008
6章棉酚100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09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1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12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13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14
主要参考文献1015
7章单宁101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16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1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1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2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21
主要参考文献1022
8章植物凝集素102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23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2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2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27
第五节开发与应用1027
主要参考文献1029
9章α-三噻吩1030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30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31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31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32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32
主要参考文献1033
第20章蕨毒素103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34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3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36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3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37
主要参考文献1037
第21章羊踯躅毒素1039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39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42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42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42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43
主要参考文献1044
第22章萱草根素1046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46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4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4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5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50
主要参考文献1051
第23章楝树毒素105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53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5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5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5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59
主要参考文献1060
第24章药莲素和沃莲素106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62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64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6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6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65
主要参考文献1066
第25章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1067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67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68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6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6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69
主要参考文献1071
第26章有毒氨基酸107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72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75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77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78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79
主要参考文献1080
第27章甘薯黑斑病毒素1081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81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83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84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85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086
主要参考文献1087
第28章蒜头果蛋白1088
节产毒生物与地理分布1088
第二节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1089
第三节分子结构与毒性活性1090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1092
主要参考文献1092
第29章去氢泽兰酮109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094
第二节毒性机制与危害方式1096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098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099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100
主要参考文献1101
第六篇其他微生物毒素
章细菌多形毒素系统1105
节多形毒素结构与种类1105
第二节理化性质与遗传特征1106
第三节作用机制1106
第四节开发与利用1108
主要参考文献1108
第2章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1110
节TA系统的分类1110
第二节TA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112
第三节代表性的TA系统1114
第四节TA系统的应用与展望1119
主要参考文献1121
第3章细菌的RTX毒素1123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123
第二节分子结构特征1125
第三节作用机制1128
第四节几种代表性RTX毒素1130
第五节识别与确认1135
第六节开发与利用1137
主要参考文献1138
第4章肌动蛋白交联域毒素1140
节ACD毒素产生细菌及种类1140
第二节ACD毒素种类与分子结构1141
第三节ACD交联反应的机制1145
第四节ACD毒素的致病机制1146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147
主要参考文献1147
第5章支原体与衣原体毒素1148
节肺炎支原体毒素1148
第二节衣原体细胞毒素1152
主要参考文献1155
第6章蓝细菌毒素1156
节微囊藻毒素1156
第二节鱼腥藻毒素1162
第三节节球藻毒素1166
第四节拟柱孢藻毒素1170
第五节BMAA1174
第六节其他蓝藻毒素1178
第七节防控措施与开发利用1179
主要参考文献1181
第7章轮状病毒肠毒素1184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184
第二节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1187
第三节识别与确认1189
第四节防控与救治1190
第五节开发与利用1190
主要参考文献1191
第8章酵母嗜杀毒素1192
节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1192
第二节嗜杀毒素的活性与影响因素1194
第三节嗜杀毒素的产生与作用机制1196
第四节嗜杀毒素的应用前景1200
主要参考文献1201
索引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