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解剖,提出“资本超限积累”范畴来破解这一难题,力求从理论层面上对一段时期内资本主义经济一般利润率上升,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诸种表象做出探索性回应。结合理论与现实,本书归结出资本主义实现“资本超限积累”的四条路径,但是,“资本超限积累”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永远存在,恰恰由于“资本超限积累”无疑在更高的层面上激化、累积着矛盾,可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利用突破路径寻求“资本超限积累”的实践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包括政治军事冲突频发、金融经济危机肆虐、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生态环境逼近红线和人的异化等等,严重情况下会对某些国家的总体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实现“资本超限积累”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瓦解自身的条件,深刻展现出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绪论
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垄断与帝国主义
三、经济危机
四、资本积累过程中矛盾的协调
五、国内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
六、现有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全书结构
四、创新之处
章 资本超限积累
节 “资本超限积累”概念的提出
一、为何提出“资本超限积累”的概念
二、“资本超限积累”的内涵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内部限制
一、生产环节的限制
二、分配环节的限制
三、交换环节的限制
四、消费环节的限制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外部限制
一、制度限制
二、文化限制
第四节 “资本超限积累”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对生产总过程各环节限制的无序突破会产生更大混乱
二、资本过剩
三、经济危机
第五节 资本终究无法突破自身的界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超限积累”的路径——时间突破
节 资本主义的“中枢神经系统”——信用
一、信用
二、虚拟资本
第二节 时间突破——通过信用体系实现“资本超限积累”
一、对交换环节限制的突破
二、对分配环节限制的突破
三、对消费环节限制的突破
四、固定资本的流通
第三节 时间突破面临的矛盾
一、信用体系诱使过度生产,加重比例失调的倾向和价值实现的困难
二、信用体系过度创造虚拟资本,催生投机与资产泡沫
三、信用体系与货币基础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超限积累”的路径——空间突破
节 前人对资本主义国家地理扩张的逻辑解释
一、罗莎·卢森堡:剩余价值实现困难与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二、列宁:垄断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三、大卫·哈维:过度积累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
第二节 空间突破——通过地理扩张实现“资本超限积累”
一、对生产环节限制的突破——资本输出
二、对消费环节限制的突破——商品输出
三、对交换环节限制的突破——抢占重要生产资料
第三节 空间突破面临的矛盾
一、不平等的交换
二、价值丧失输出的竞争
三、帝国主义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对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超限积累”的路径——技术突破
节 对技术作用的探讨
一、马克思对技术的论述
二、技术创新功能
三、现代创新理论
第二节 技术突破——通过技术基础创新实现“资本超限积累”
一、经济萧条(或资本积累停滞)催生出技术基础创新的浪潮
二、技术突破是对原有生产总过程的整体突破
三、技术突破产生超额利润
四、技术突破使过剩的资本与劳动重新加入资本积累
第三节 技术突破面临的矛盾
一、技术的僵局
二、技术双刃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超限积累”的路径——制度突破
节 相关的制度理论
一、马克思揭示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
二、调节学派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制度的范畴
一、制度的形式
二、调节模式
第三节 制度突破——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本超限积累”
一、制度突破引导新积累模式的建立
二、制度突破为其他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三、制度突破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超限积累”的现实表现及风险对策
节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
一、新自由主义
二、金融化
三、现实考察
第二节 新帝国主义
一、前人的新帝国主义理论
二、新帝国主义的重新阐释
三、新帝国主义的积累方式
第三节 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更多地集中于金融领域
二、债务危机风险加大
三、操控危机与转嫁危机
第四节 社会危机
一、资本收入不平等
二、劳动收入不平等
第五节 “资本超限积累”影响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内涵
二、“资本超限积累”影响国家安全
第六节 节制与驾驭资本
一、节制与驾驭资本
二、注重公平分配
三、节制金融资本,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实体经济
四、加强能力建设,引领全球治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