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内各个国家之间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高度复杂,体现在各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不同文化(语言、宗教和传统等)背景以及城市发展模式。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在该地区开展研究活动的难度,特别是数据的收集以及需要当地政府和专家确认这些数据的有效性,更为困难的是把这些调研结果进行整合。本书是对在一定范围的国际专家和专业机构网络中汲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力图整体呈现所研究地区文化和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特征。作为首次尝试,虽然有遗漏,其中的案例和举例也并不都具有典型性,但依然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和研究地区遗产特征、城市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政策机制以及实践方法有参考价值,为读者进行地区的城市保护研究提供可比较的背景和借鉴。
前言
致谢
上篇:总体情况
1 综述
2 城市保护和城市更新:概况、挑战和机遇
2.1 城市遗产的主要特征
2.2 城市保护共同面临的主要威胁
3 推动城市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法律和政策体制
3.1 法律框架
3.2 政策和项目
3.3 治理机制
4 文化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复兴城市地区
4.2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4.3 强化城市身份和品牌
4.4 促进经济发展
5 文化对社会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5.1 推动地方社区认同和尊重文化身份
5.2 培育社区主导的实践
5.3 “绅士化”现象的应对和社会混合性的保存
5.4 文化作为推动对话、社会凝聚力的手段
5.5 博物馆在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6 总结
6.1 基于地方性的城市遗产保护
6.2 基于国家、地方、社区合作的城市遗产保护
6.3 基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旅游与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
6.4 基于传统文化和城市遗产的竞争力
6.5 基于合作的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下篇:案例研究
7 东亚地区
7.1 韩国:首尔北村(Bukchon,Seoul,Republic of Korea)
7.2 日本:京都(Kyoto,Japan)
7.3 中国:上海(Shanghai,China)
8 东南亚地区
8.1 马来西亚:乔治城(Georgetown.Malaysia)
8.2 越南:会安(Hoi An,Vietnam)
8.3 老挝: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Lao PDR)
8.4 缅甸:仰光(Yangon,Myanmar)
9 太平洋地区
9.1 澳大利亚:巴拉瑞特(Ballarat,Australia)
附录
附录A 主要法律法规
附录B 图片来源
吴瑞梵(Ron van Oers,1965—2015),城市规划师和靠前保护主义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副主任,统筹管理世界遗产城市项目、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世界遗产项目等。1993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96年在爱因霍芬科技大学获得技术设计硕士学位,2000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受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与同济大学专家共同主持了“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在中国的应用”项目,并逐步推广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在亚太地区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4月,吴瑞梵博士在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参加世界遗产地“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反应性监测活动中,因突发急病,抢救无效,在中国拉萨逝世,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