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三十余年的研究轨迹,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礼仪艺术的内涵、定义及沿革做了界定,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还原到古代美术作品的原始功能、意义和环境上去;同时引进多种现代美术史中的分析观念,从“空间性”、“时间性”、“物质性”等多个角度讨论中国古代墓葬、建筑、绘画和器物的基本特质。本书为文集的第五卷,收录作者2005年至2012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4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墓葬、礼器、雕像、建筑等研究,显示出作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迅速深化和扩展。
58玉骨冰心——中国艺术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
59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
60动物、祖先和人:再思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意义
61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
62镜与枕:主体与客体之间
63东亚墓葬艺术反思——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提案
64墓中的“活者”: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对主体的表现
65“生器”的概念与实践
66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复古”模式
67石涛和中国古代的“废墟”观念
681644:残碑何在?
69引魂灵璧
70北齐艺术之再思
71关于“不可移动文物”
本卷所收论文出处
巫鸿,有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靠前交流,策划众多重要展览,包括《瞬间:20世纪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关于展览的展览》(2000、2016)、《中国当代摄影40年》(2017)。
代表著作有《武梁祠》《礼仪中的美术》《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废墟的故事》《走自己的路》《作品与展场》《荣荣的东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