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基础篇、育种篇、栽培篇、种子篇、成果篇5篇组成。基础篇论述了水稻杂种优势原理、水稻雄性不育理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策略、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等。育种篇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等。栽培篇阐述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理论、超级杂交水稻栽培生理基础、超级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超级杂交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等。种子篇介绍了超级杂交水稻不育系原种生产和繁殖、超级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超级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成果篇概述了超级杂交水稻推广应用,描述了超级杂交水稻骨干亲本和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等。
篇 基础篇
章 水稻杂种优势
节 水稻杂种优势概论
一、杂种优势的发现
二、杂种优势的概念
三、杂种优势的预测
第二节 杂种优势遗传机制
一、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
二、细胞质对杂种优势的影响
三、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类别
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三、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水稻雄性不育性
节 水稻雄性不育性的分类
一、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
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类
第二节 水稻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
一、水稻正常花粉的发育过程
二、雄性不育水稻的花粉败育特征
三、水稻雄性不育的组织结构特征
第三节 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
一、物质运输和能量代谢
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三、蛋白质的变化
四、酶活性的变化
五、植物激素的变化
六、多胺的变化
七、Ca2+信使与水稻雄性不育
八、植物光敏色素在光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的作用
第四节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一、雄性不育遗传机制假说
二、水稻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第三章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策略
节 水稻的高产潜力
一、水稻理论生产潜力
二、水稻现实生产力
第二节 超级稻的概念与目标
一、超级稻研究背景
二、中国超级稻研究
第三节 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的理论与技术
一、超级杂交水稻株型模式
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
第四章 杂交水稻分子育种
节 杂交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和原理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
二、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
三、转基因育种技术
四、外源DNA导入育种技术
五、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
第二节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
一、水稻抗病虫基因
二、高产相关基因
三、营养高效利用基因
四、品质相关基因
五、耐非生物逆境基因
第三节 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实践
一、杂交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二、抗虫和耐除草剂转基因育种
三、外源DNA导入育种
四、基因组编辑技术育种
第二篇 育种篇
第五章 超级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途径与主要类型
一、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途径
二、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第二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一、选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标准
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
三、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
第三节 光温敏核不育资源及其育性转换
一、获得光温敏核不育资源的途径
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与光温的关系
三、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基础
第四节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一、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指标
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途径
三、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亲本选配原则
四、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择技术
五、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稳定性鉴定
第六章 超级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
节 恢复基因的遗传
一、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克隆
二、红莲型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克隆
第二节 超级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标准
第三节 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一、测交筛选
二、杂交选育
三、回交转育(又称“定向转育)
四、诱变育种
第七章 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
节 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育种程序
一、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目标
二、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配程序
第二节 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配原则
一、品种间(生态型间)杂种优势利用原则
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原则
三、基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的选配原则
四、蒸煮和食味品质选配原则
第三节 超级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
一、三系超级杂交水稻的选育
二、两系超级杂交水稻的选育
第八章 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育种展望
节 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概念
一、代杂交水稻
二、第二代杂交水稻
三、第三代杂交水稻
第二节 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
一、荧光蛋白和荧光色选
二、花粉致死基因和花粉/花药特异表达启动子
三、SPT技术
四、其他利用途径
第三节 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
一、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及其繁殖系选育
二、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三、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应用前景
第三篇 栽培篇
第九章 超级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