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映西方理论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面貌。以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视野去观察,并借鉴西方理论家的经验与研究方法,归纳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演变、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从而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性参考。
绪论
一、数字化剧场艺术研究的缘起与思路
二、数字化剧场艺术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内数字化剧场艺术相关研究
(二)国外数字化剧场艺术相关研究
章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与理论渊源
一、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
(一)媒介文化视野中的剧场与新媒体
(二)媒体技术变迁中的剧场与数字技术
(三)剧场与数字化结合后派生的新概念
二、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渊源
(一)从瓦格纳到未来主义
(二)后现代与后人类主义
(三)从戏剧剧场到后戏剧剧场
第二章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
……
代晓蓉,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信息科技硕士、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设计博士,上海市很好青年教师。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专业带头人。近年来,从事了大量艺术实践活动,在近二十部舞台剧目中担任多媒体设计、艺术总监。其中,多媒体音乐剧场《笛韵天籁》《东去西来》分别获2017、2018年国家艺术创作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18年,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获得中国文化部精品工程扶持项目。科研项目:2018年“沉浸式虚拟现实跨媒体展演工程系统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8年9月,在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担任主厅设计艺术总监。主持的学术理论科研项目有十余项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其中《数字化剧场表演艺术的理论与艺术实践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