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萧红所作的《生死场》《桥》《呼兰河传》三篇小说。《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经过大脑思考,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生死场
桥
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作家,黑龙江呼兰人。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1933年出版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作品。1940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有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作品有女性作家细腻的感情气质,用优美抒情的文笔表现出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铁蹄下民族的不屈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