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已经出版的《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的姊妹篇,系统考察周立波、孙犁、柳青、高晓声、周克芹、路遥等六位当代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制约和决定当代乡土小说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诸如:社会与革命、历史与现实,作家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文学偏好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打下深深烙印,怎样影响他们的作品风貌和艺术表达、文本策略等。将六位作家的创作当作相互关联的整体,即可从中审视中国乡村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演进轨迹,并深入考察这些作家在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乡土中国关注、认知的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作者学风踏实谨严,潜心自己关注的领域,长期默默耕耘,注重史料挖掘,同时重视文本细读。本论著作为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未来乡土文学创作也不乏启迪意义。
导论
章 “从绚烂到平淡”:周立波五六十年代的短篇小说
第二章 《山乡巨变》:乡村社会的改造与价值体系的重组
第三章 固执地描绘战争与运动中的人伦亲情——孙犁195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四章 “后天下之乐而忧”——孙犁晚年笔下的小说世界
第五章 柳青:“穷庄稼人里头出人物”
第六章 高晓声:“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
第七章 周克芹:“背负伤痕最重的还是农民”
第八章 路遥:当代乡村英雄主人公的构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