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各章结构安排如下:除绪论外,正文部分包括六章,外加结语。其中,、二章是对影响性诉讼案件中环境因素及司法场域的客观描述,第三、四章对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第五、六章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界定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限度。章描述影响性诉讼案件环境因素的构成,第二章呈现环境因素介入影响性诉讼案件后司法场域的面貌,第三章对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第四章揭示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逻辑,第五章探讨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负面效果,第六章处理司法运行系统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协调关系。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分析模型
第四节 基本架构和概念的限定
章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的环境因素
节 对李昌奎案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环境因素的构成
第二章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司法场域间的角力
节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司法场域间的政治力学现象
第二节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司法场域间的话语权争夺
第三节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司法场域间的正当性争夺
第三章 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
节 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外部条件
第四章 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内在逻辑
节 司法场域的“资本”形态及其运作
第二节 普通案件如何转变为影响性诉讼案件
第三节 影响性诉讼案件中谁在左右司法
第五章 环境因素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负面效果
节 民众作用于司法运行系统的负面效果
第二节 媒体作用于影响性诉讼案件的负面效果
第三节 为政者作用于影响性诉讼案件的负面效果
第六章 司法运行系统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协调关系
节 司法运行系统的封闭性
第二节 司法运行系统向环境的开放
第七章 结语
节 一个初步的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及其理论限度
第三节 对本书立场的澄清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孟欣然,女,吉林省蛟河市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理论专业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司法学、网络传播学。从事政府立法工作近五年,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篇(第二作者)获得《新华文摘》论点摘登;独立主持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省社科规划“社会重大舆情调研”专项课题,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