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范·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最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判史》当会有所收获。
第1章 连接文化中的工程社会性
1.1 引言
1.2 从网络传播到平台社交
1.3 发展社交网络:编码人际关系
1.4 发展社交热:作为资源的连接性
1.5 连接文化中的媒介生态系统
第2章 拆散平台,重组社交
2.1 引言
2.2 两种方法的结合
2.3 作为技术文化建构的平台
2.4 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平台
2.5 连接平台,重组社交
第3章 Facebook和“分享”的必然性
3.1 引言
3.2 编码Facebook:默认的恶魔
3.3 树立Facebook品牌:所享即所得
3.4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规范
第4章 Twirer:“关注”和“动态”的悖论
4.1 引言
4.2 关于存在性的问题:什么是Twitter
4.3 关于战略性的问题:Twitter想要什么
4.4 关于生态性的问题:Twitter将如何发展
第5章 在社区与商业之间的Flickr
5.1 引言
5.2 在连通性与连接性之间的Flickr
5.3 在公共化与商业化之间的Flickr
5.4 在参与文化和连接文化之间的FJickr
第6章 YouTube:电视与视频共享之间的紧密联系
6.1 引言
6.2 打破陈规:视频分享对电视产业的挑战
6.3 进入成规:让电视进入连接网络
6.4 YouTube:连接文化的门户
第7章 Wikipedia与中立原则
7.1 引言
7.2 对共识的技术文化构建
7.3 介于民主与官僚之间的共识机制
7.4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中的非市场空间
第8章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锁定、隔离、退出
8.1 引言
8.2 锁定:社交性的算法基础
8.3 隔离:垂直整合与互操作性
8.4 选择退出?作为意识形态的连接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晏青,生于1984年12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娱乐传播、媒介文化和传媒艺术。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数字文化精粹》等论著或译著五部、诗集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六项。曾获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第十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第四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