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对比梳理国内外关于间隔年旅行和背包客的研究成果,并对个体化理论和间隔年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第二章是研究的铺垫部分,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笔者的实证材料,归纳总结我国间隔年现象的生成背景。第三、四、五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以个体化理论为指导框架,论述了间隔年旅行的三阶段过程与个体化过程的对应关系。“脱嵌”作为个体化的第一个阶段,对应到间隔年旅行中的“出发”,是个体生活政治的一种表现。接着,“在路上”的旅行过程对应个体化的“过渡”阶段,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去传统化的特点。最后,间隔年结束后的“回归”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仪式过渡的结束,个体“再嵌入”到新的结构和群体中,完成了个体化过程。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我国青年人的间隔年旅行现象有着明显的个体化特征,是青年参与的一项生活政治,是对现实生活的抵抗和反叛;同时,间隔年旅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需要自我承担的社会风险。
共和国教育70年
一辈子都在锤炼立德树人的大基本功
“育什么人”是生命线
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做光明正大的教师
专栏
侯会专栏 那册残缺的《文学》老课本
雷露专栏 文化树
吴慧琴专栏 燕巢
刘幸专栏 谁是裴斯泰洛齐'谁的裴斯泰洛齐?
封面
许婷:逃离与回归
人物
名师 姜野军在教学中学会教学
现场
记事 陈荣艺专栏 二〇〇四年:“移植”潮流中的思考
论坛 “基于脑”的学习与学习策略的优化
师道 动人的音乐来自每一个简单的音符一宋秋芝
吴非说 “老师对你说”之二
“你的作业,怎么都要弄到最后才交”
朱永新答 “教师阅读学”的独特价值
团队
交友:工作室培训的条蹊径
阅读
阅读课 我们还是叫他“阿拉比”吧
人文
诗人的教育观 老舍的学生时代与知识养成
致(二首)
视窗
校园 湖北竹山得胜镇道尔医药阳光希望小学:“非遗”进校园
家 童言稚语
画说教育 激澈如歌:妈妈的心理得多强大
报道 《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朝向国际化的中国教育期刊
有你的信 寻找“《教师月刊》2019年度教师“
悦读 欢迎订阅2020年《教师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