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o
收藏
评价
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ollection of papers of the 12th forum on museum-school integration & science education
商品编号:3867249
ISBN:978752017117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高宏斌,李秀菊,曹金主编
出版日期:2020-09-01
开本:24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N282-53
页数:460
册数:1
大约重量:4790(g)
购买数量:
-
+
库存:3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124.36 (7.9折)
原价:¥15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科技场馆和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推动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场馆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有效促进科技场馆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是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科普研究所一直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和培养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力求社会化科普教育和正规化课堂教育能够齐头并进。 《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依托于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从投稿论文中评审出入选论坛论文集的文章,并整理编辑成此本论文集。围绕“新形势下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主题,论文集主要包括五个议题的论文,分别为: 1.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国际现状,主要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政策、具体做法; 2.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主要研究不同条件,不同情境下,科技场馆与大学、中小学合作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3.科学教育评测的内容与方法,主要研究校外环境下科学学习评价的方法与结果; 4.校外科学教育环境下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科技场馆的特殊学生科学教育国际现状研究 顾怡雯 张佳怡 鲍贤清 馆校深度合作模式探索 ——基于美国博物馆学校的经验 潘悦 鲍贤清 美日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比较研究 徐虹王禹 卢学扬 刘家武 北京科学中心馆校合作的实践初探与思考 赵冉 场馆科学教育项目校本化实施初探 ——以“照片墙上的秘密”为例 鲁文文 田超然 周佳佳 基于科技馆资源开发小学科学系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李志忠 张志坚 张磊 辛尤隆 写给初中生场馆探究的《科普场馆中的生物学》设计与思考 陈宏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索“三基一本”馆校活动研发思路 戴聪聪 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实践——基于展项的科学课程设计 傅丽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展品的探究式学习 ——厦门科技馆“问问大海”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洪施懿 “科普资源”开发下科技馆与高校合作的新思路 显示全部信息
高宏斌,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科委科普专家库入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基层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从事科普研究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或者独立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著作30余部。 李秀菊,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相关研究工作,特别关注校外科学教育领域,主持中国科协调查类课题、中国科协普及部委托课题等多项课题。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测评、科学竞赛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秀菊博士2016.12-2017.3曾在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做访问学者。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获“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曹金,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大数据科普研究等。从事工作以来发表科普、科学教育领域论文2篇,新闻报道3篇。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