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型植物生长调李刘施丰乐固体水,控水袋及新型
滴灌等4种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为出发点,结合其基本原理,探索
了4种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对12种植物材料在盆栽模拟干旱胁迫下的生
长及形态指标、生理生态特性和蒸腾耗水规律的作用效果,系统观测
和研究了这些造林技术在野外条件下实际应用效应。
序
前言
第1章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1 全球水资源与水分亏缺
1.1.1 水资源定义与分类
1.1.2 全球水资源总量
1.1.3 全球水资源分布
1.2 中国水资源状况
1.2.1 中国水资源总量
1.2.2 中国水资源分布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
1.3.1 干旱的概念
1.3.2 全球干旱地区的地理分布
1.3.3 全球干旱区特征
1.3.4 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分布序
前言
第1章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1 全球水资源与水分亏缺
1.1.1 水资源定义与分类
1.1.2 全球水资源总量
1.1.3 全球水资源分布
1.2 中国水资源状况
1.2.1 中国水资源总量
1.2.2 中国水资源分布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
1.3.1 干旱的概念
1.3.2 全球干旱地区的地理分布
1.3.3 全球干旱区特征
1.3.4 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分布
1.3.5 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发展状况
1.4 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
1.4.1 筛选抗旱节水植物材料
1.4.2 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平衡
1.4.3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1.4.4 配置合理的空间密度
1.4.5 “3S”技术在抗旱造林的应用
1.4.6 与抗旱节水技术有关的模型
第2章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旱节水造林技术
2.1.1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1.2 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2.1.3 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生长及结实能力的作用效应
2.2.1 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2.2.2 对苗木高生长的影响
2.2.3对苗木叶片生长的影响
2.2.4 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2.2.5 对林木生长恢复的影响
2.2.6 对林木结实能力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水分生理及蒸腾耗水的作用效应
2.3.1 对苗木水分生理的影响
2.3.2 对苗木耗水特性的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气体交换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4.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4.2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2.4.3 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4 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林木保护酶活性及抗逆性的影响
2.5.1 “施丰乐”对展叶期板栗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2.5.2 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2.6.1 对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的影响
2.6.2 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6.3 对气体交换能力的影响
第3章固体水抗旱节水造林技术
3.1 固体水特性及释水机理
3.1.1 固体水释水规律
3.1.2 固体水时效性分析
3.1.3 影响固体水释水的因素
3.1.4 固体水对土壤的影响
3.2 固体水对苗木的作用效应
3.2.1 对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
3.2.2 对苗木水分生理的影响
3.2.3 对苗木气体交换能力的影响
3.2.4 复水对苗木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3.2.5 固体水不同施用方式对苗木的影响
3.3 固体水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
3.3.1 田间条件下固体水释水与作用效应机理
3.3.2 固体水对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的影响
3.3.3 固体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3.4 固体水对苗木气体交换能力的影响
3.3.5 固体水抗旱节水造林的经济分析
第4章控水袋抗旱节水造林技术
4.1 控水袋及其作用原理
4.2 控水袋释水特性及其机理
4.2.1 控水袋释水规律
4.2.2 影响控水袋释水速率及释水量的因素
4.3 控水袋对苗木的作用效应
4.3.1 控水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4.3.2 控水袋对苗木水分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第5章痕量灌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
5.1 痕量灌溉的释水规律
5.1.1 释水连日变化
5.1.2 释水总量
5.2 痕量灌溉对苗木的作用效应
5.2.1 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5.2.2 对苗木水分生理的影响
5.2.3 对苗木气体交换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李吉跃 1959年生,四川金堂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城市林业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199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师从沈国舫院士获农学博士学位,1995—
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作博士后(合作导师为Blake,T.J.教
授),2003 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
(合作导师为Farquhar,a D.教授)。现为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委、
省人民政府科教顾问,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
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
事,《生态学报》、《世界林业研究》和《中国城市林业》等编委。长期从
事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抗旱造林技术、树
木水分关系及其耐旱机理,以及城市林业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
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
国家94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及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科技
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10余项。曾获中国林学会青年科技奖、林业
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梁希林业科
学技术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论文250多篇,出版著
作20余部。
周平 1977年生,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网络中心主任,主要从
事森林生态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并负责国家林业局CFERN位于
广东省的三个生态站点和广东省位于德庆、蕉岭、珠三角等省级生态站
的建设。1995—1999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1999 2002师
从李吉跃教授攻读森林培育学硕士,并获北京林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a
2003—2008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态系,获理学(农业与林业)博
士学位。曾主持和参与混农林业生物量建模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
感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研究、水循环模型和森林碳汇研究项目。在
生态学报,林业科学,Catena,Journal ofIntegrafve Biology,Restoration
Ecology。Fennia等学术刊物,及英国出版的Geo-Environment&Landscape
Evolution和Floriculture,Ornamental and Plant Biotechnology:Advances and
Topical Issues上发表论文。曾为地理学报、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LandDegradation&Development等刊物审稿。
何茜 1981年生,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专业讲师。1999~2003
年就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在李吉跃教授
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转攻博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获得农学
博士学位。2008年9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
年10月博士后出站并留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森林培育
与栽培生理生态,以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成承载量与植被恢复机理研究、国
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北方半干旱都市绿地灌溉节
水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主要从事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毛白杨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粤北森林冰雪灾害评估及灾后复产技术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