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举行的,旨在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国际性研究项
目。本书利用PISA2000、PISA2003及PlSA2006三个周期的数据,采用因
素分析、集群分析及多层次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香港地区、东亚社会以
至世界各地的教育素质的变化,进而深入剖析家庭、学校及教育政策的结
构和过程对学生表现的影响。所考察的学生表现不仅包括认知性的阅读、
数学和科学成绩,也包括非认知性的自我观、学习兴趣及学习策略等。所
剖析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态度、自主学习的策略、对科
学的态度,以及课程改革、学校自主与教师参与决策和影子教育等。
前言
\n第1章从国际视域剖析教育的素质与均等
\n1.1国际评估研究对了解整体教育素质的重要性
\n1.2国际评估研究回顾
\n1.3国际研究结果回顾
\n1.4PISA评估什么
\n1.5PISA抽样方式
\n第2章从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剖析香港及东亚社会的教育素质与均等
\n2.1香港教育的整体素质与发展趋势
\n2.2香港教育素质的校间差异与发展趋势
\n2.3香港教育素质的性别差异与发展趋势
\n2.4香港教育素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差异与发展趋势
\n2.5总结
\n第3章PISA 2000+至PISA 2006香港15岁学生的阅读成绩
\n3.1前言
\n3.2PISA 2006中阅读素养的评估架构
\n3.3阅读素养能力等级
\n3.4阅读素养题目样题
\n3.5香港学生阅读素养概况
\n3.6总结
\n第4章PISA 2000+至PISA 2006香港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
\n4.1前言
\n4.2PISA的数学素养评估架构
\n4.3数学素养的六个能力等级
\n4.4数学样题
\n4.5香港学生数学素养概况
\n4.6香港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性别差异
\n4.7总结
\n第5章PISA 2000+至PISA 2006香港15岁学生的科学成绩
\n5.1前言
\n5.2PISA 2006科学题目的分布
\n5.3PISA 2006科学素养能力等级
\n5.4科学素养评估样题
\n5.5香港学生科学素养概况
\n5.6科学素养能力等级分布
\n5.7在科学素养不同部分的表现
\n5.8香港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性别差异
\n5.9香港学生历届PISA科学素养成绩
\n5.10总结
\n第6章PISA 2003解难能力评估及启示
\n6.1前言
\n6.2PISA解难能力评估范畴
\n6.3疑难类型
\n6.4解难过程
\n6.5香港学生解难能力概况
\n6.6试题剖析
\n6.7对改革课程及培养学生“解难能力”的启示
\n第7章香港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及阅读态度的关系
\n7.1前言
\n7.2阅读习惯及阅读态度
\n7.3高分数者与低分数者的特点
\n7.4阅读习惯与阅读表现的关系
\n7.5总结
\n第8章香港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效的关系
\n8.1前言
\n8.2自主学习的概念
\n8.3自主学习的理论范畴
\n8.4自主学习与学习成效的研究回顾
\n8.5PISA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及操作
\n8.6研究结果与讨论
\n8.7总结
\n第9章香港中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性别及年级的关系
\n9.1前言
\n9.2情意测试的结果
\n9.3情意表现与学术成绩之间的关系
\n9.4情意量度的性别差异和平均分
\n9.5女校与男女混合学校中女生的情意表现比较
\n9.6对香港科学教育的启示
\n第10章香港中文科的阅读教学
\n10.1前言
\n10.2读写能力概念的转变
\n10.3阅读素养概念的理解
\n10.4阅读素养范畴和发展层阶的界定
\n10.52002年《课程指引》
\n10.6总结
\n第11章学校自主、教师参与决策与学习成效的关系
\n11.1前言
\n11.2文献回顾
\n11.3香港学校权力下放
\n11.4研究方法及数据
\n11.5学校权力下放及学校气氛的操作定义
\n11.6结果与讨论
\n11.7总结
\n第12章从国际视域看东亚社会的“影子教育”
\n12.1前言
\n12.2研究背景
\n12.3“影子教育”的定义、模式与结构
\n12.4研究设计
\n12.5研究发现
\n12.6总结
作者简介
何瑞珠,广东宝安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
学博士。现任香港巾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教授、学生
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一香港中心总监、OECD/PISA分析及
发布专责小组主席。研究范畴为学生能力评估、学校效
能、家校合作、教育政策、教育统计分析。
卢乃桂,广东新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
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讲座教授、香港
教育研究所所长和多个国际及国内主要学术期刊编委。主
要研究范畴为教育政策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