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问题》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哥白尼提出著名的“日心说”的文化背景,即假说提出后意大利爆发的占星术信誉危机。生动描绘了14、15世纪以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与传统占星术之间的对抗与内在联系,并通过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这种新旧对抗与联系所产生的张力催生了现代科学。书稿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哥白尼的可能空间”,第二部分“末日预言和占星预言的信仰与跨信仰空间”,第三部分“接纳意料之外的、异常的新奇”,第四部分“捍卫神圣计划”,第五部分“现代主义者在世纪之交的冲突”,第六部分“现代主义者、周期性的新现象,以及天体”。书稿并不避讳哥白尼与传统占星术之间的关系,采用实事求是的史学手法进行书写,试图对哥白尼问题进行深层次解读。
导论
部分哥白尼的可能空间
- 天学文献和星的科学 / 50
- 构建未来
- 哥白尼与博洛尼亚预言家危机,1496—1500
第二部分末日预言和占星预言的信仰与跨信仰空间
- 维滕堡与罗马之间:新体系、占星学与世界末日
- 维滕堡对哥白尼理论的诠释
- 占星学可信度的多样性
- 罗马的预言,怀疑论与天体秩序
第三部分接纳意料之外的、异常的新奇
- 行星秩序、天文学改革,以及非凡的自然规律
- 第二代哥白尼学说支持者:梅斯特林与迪格斯
- 读物的增长
第四部分捍卫神圣计划
- 开普勒对哥白尼理论的展现
- 开普勒早期的读者,1596—1600 年
第五部分世纪之交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的现代主义者们
- 第三代哥白尼主义者:伽利略与开普勒
- 自然主义者的转变与天体秩序:构造1604 年的新星
- 开普勒的新星如何来到英格兰
第六部分现代主义者、周期性的新现象,以及天体
- 为秩序而斗争
- 理论知识的现代化:庇护、声誉、学术社会性和上流人士的真实性
- 伽利略可再现的新发现是如何传播的
结语:大论战
译名总表
BIBLIOGRAPHY
Index
作者 罗伯特•S.韦斯特曼(Robert S. Westma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历史学系教授。韦斯特曼教授是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的获得者;2008—2013年,曾担任科学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并且是其创始成员;2011-2012年度他被评选为Huntington Dibner科学技术史杰出研究员。他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哥白尼为什么放弃、抵抗和抗衡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学说。他的重要著作 《哥白尼问题:占星预言、怀疑主义与天体秩序》(2011年)出版后享誉世界,被认可为科学史领域中的经典著作。 译者 霍文利,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媒介史以及西方历史的教学及研究。著有《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衰亡》,并翻译《西方社会史》《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等作品。蔡玉斌,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翻译过多本西方文明史、科技史方面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