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划分了测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地层分区,合理建立了测区岩石地层系统。采用多重地层划分方法,对地层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黑石长梁一带新建黑石长梁岩群;测区北部发育若拉岗日岩群洋岛型火山岩;发育晚三叠世深水复理石盆地一浊积岩相带;测区侏罗系地层中发现大量生物礁;鱼鳞山组、唢呐湖组和康托组的地质时代修正为古近纪等;对变质岩、火山岩和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生代地层划分出12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珊瑚和孢粉等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单位11个。通过综合分析,将测区地质发展史分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碰撞造山、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前陆磨拉石、新生代后造山隆起等3个地质发展演化阶段。同时还对测区国土资源概况做了初步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可供从事地层古生物、构造、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调查的生产、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本书由朱同心、冯心涛等著。
章 绪言
节 任务与要求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工作程度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二、地质工作程度和利用程度
第四节 完成任务情况
一、工作概况
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三、质量评述
第五节 生产组织及人员编制
第二章 地 层
节 岩石地层
一、若拉岗日地层分区
二、多格错仁地层分区
三、西雅尔岗地层分区
第二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一、上三叠统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二、侏罗系生物地层单位及年代地层
第三节 层序地层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各时代典型剖面层序划分与描述
三、小结
四、层序时空变化及沉积演化
第四节 几个重要地层及地质界线的讨论
一、几个重要地层问题的讨论
二、几个地质界线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岩浆岩
节 侵入岩
一、侏罗纪基性侵入岩
二、白垩纪花岗岩
三、古近纪花岗岩
四、脉岩
第二节 火山岩
一、晚三叠世基性火山岩
二、早侏罗世火山岩
三、古近纪火山岩
四、新近纪火山岩
第四章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节 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
一、区域申高温变质岩系剖面特征
二、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四、变质作用和变质相
五、变质作用时期
第二节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一、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系剖面特征
二、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三、变质作用和变质相
四、变质作用时期
第三节 动力变质作用
一、主要岩石类型
二、变质作用时期
第四节 变质变形序列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一、大地构造位置
二、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三、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次级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
一、若拉岗日-狮头山构造混杂岩带
二、北羌塘陆块
三、双湖构造混杂岩带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
一、重要不整合界面
二、构造层的划分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
一、夷平面与地壳抬升
二、河流下切与河流阶地
三、断裂活动
四、褶皱构造
第五节 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一、主要地质事件
二、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第六节 地质发展演化史
一、前奥陶纪:变质基底形成阶段
二、奥陶纪-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
三、二叠纪南部伸展-中部会聚俯冲演化阶段
四、早中三叠世局部伸展演化阶段
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碰撞造山演化阶段
六、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前陆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
七、后造山隆升阶段
第六章 经济地质与自然
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水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能源资源
第二节 矿产资源概况
一、概 述
二、各主要矿化点简叙
第三节 旅游地质资源与开发
一、测区旅游地质资源景点介绍
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四节 现代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概况
一、现代生态环境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二、调查方法和手段
三、生态环境分类和特征
四、加强现代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 结 论
一、重要成果及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件 1:25万黑虎岭幅(145C002003)地质图及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