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孟子》均为七卷,本书将七卷分为了14个部分,精选了其中最为有名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读解,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001
卷二 梁惠王下 020
卷三 公孙丑上 032
卷四 公孙丑下 041
卷五 滕文公上 050
卷六 滕文公下 062
卷七 离娄上 070
卷八 离娄下 078
卷九 万章上 086
卷十 万章下 094
卷十一 告子上 102
卷十二 告子下 112
卷十三 尽心上 125
卷十四 尽天143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有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孙,在战国时是名扬多国的儒学大师。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