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了东亚艺术史家雷德侯的中国艺术研究,内容共分为六章,前四章讨论雷德侯的书法、绘画、艺术生产和佛教石经研究,展现雷氏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他透过艺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对雷德侯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环境的探究安排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目的在于理解雷德侯身后的欧洲学术传统、这一传统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在传统中的位置。
         
         
             
             序范景中
导论
第一章  汉字及其书写:中国书法研究
  西方的中国书法研究
  从《清代的篆书》到《米芾》
  风格结构的综合体
  作为“滤镜”的米芾
  从功能出发
  《米芾》的意义
第二章  收藏与鉴定:中国绘画
  德国的东亚艺术收藏
  《兰石》与艺术鉴定
  摹本问题
  艺术品质
  《兰石》的开拓性
第三章  创造与法则:规模生产的中国艺术
  “模件性”的诞生
  模件化之基础
  自然与创造
  规模生产中的创造力
  艺术是什么?
  模件性思维方式
  假说的构建
  《万物》的启示
第四章  开放的宝藏:佛教石经
  从事实开始
  一条红线
  海岱山之石
第五章  知识环境:师承与同侪
  维尔纳·施派泽[Werner Speiser]
  赫伯特·冯·艾纳姆[Herbert von Einem]
  谢凯[Dietrich Seckel]
  罗越[Max Loehr]
  其他老师
  两位同侪
  同时期的西方艺术史研究
第六章  头上的星空:欧美汉学家及其中国艺术研究
  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
  鲍吾刚[Wolfgang Bauer]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