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
收藏
评价
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
商品编号:3441011
ISBN:978752035034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韩庆祥著
出版日期:2019-11-01
开本:25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D616
页数:272
册数:1
大约重量:450(g)
购买数量:
-
+
库存:6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46.18 (5.8折)
原价:¥79.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决定命运。关于中国道路,人们往往“熟知”并非“真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多把中国道路仅仅当作政治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很少从学术、学理上对中国道路进行深入探究。当然要从政治高度谈论中国道路。要真正理清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政治意义、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必须到学理层次上进行深入研究。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其学术创新在于:(1)抢先发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一个新的判断,即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2)抢先发售从学理上运用“定性—定位—定标—定法—定力”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及其生成机制。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历史方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根本支柱,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两大布局”,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3)抢先发售从学理上提出一个全新的论断,即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并对这一本源意义进行多方面的揭示,即它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等,具有本源意义。
引  言(1) 章  中国道路为世界做出的历史贡献(3) 一 中国道路的生存性贡献(3) 二 中国道路的发展性贡献(6) 三 中国道路的制度性贡献(10) 四 中国道路的文化性贡献(14) 五 中国道路的和平性贡献(17) 第二章  从学理上研究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及其本源意义(19) 一 对“道路”的探寻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19) 二 运用“五定”总体框架揭示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及其生成机制(24) 三 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35) 第三章  大国成为强国需要为世界贡献“中国理论”(72) 一 把理论创新置于实现强起来的应有位置(73) 二 理论力量必须用理论力量来摧毁(75) 三 深入把握中国理论及其构建路径(79) 第四章  强国时代、强国逻辑需要强国理论(上)(84) 一 解读“强国时代”: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85) 二 理解“强国逻辑”:总体—具体—实现—保证(115) 第五章  强国时代、强国逻辑需要强国理论(下)(135) 一 构建“强国理论”:核心要义和历史地位(135)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138) 第六章  构建“中国理论”需要确立“学术自我”(155) 一 承载时代使命和回归学术本质(156) 二 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研究中国问题(160) 三 建构面向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的话语体系(167) 第七章  应基于中国道路构建当代中国的核心理论(172) 一 中国道路蕴含“三种根本机制”(172) 二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三种根本机制”(177) 三 “三机制论”是中国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理论(187) 第八章  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215) 一 意识形态建设的落脚点是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建设(215) 二 话语权的本质是制定话语标准的权力(218) 三 话语权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呈现和人民群众认同的表达(223) 四 中国话语建设的基本问题是“生产—表达—传播—影响—供给—自信”(226) 第九章  中国道路蕴含中华新文明(232) 一 西方文明难以破解当今世界困局(232) 二 中国为破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道路”(235) 三 中国道路蕴含正在生成的中华新文明(238) 四 正在生成的中华新文明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文明(241) 结  语  我是如何走向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之路的——从“生成论哲学”到“人学”“能力本位”“社会层级结构”再到“中国道路”(243) 一 厚集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生成论哲学(243) 二 夯实学术根基:人学研究(245) 三 产生社会影响:能力本位论(247) 四 深度现实关切:社会层级结构理论(250) 五 回归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252) 六 用学术讲政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57) 七 追溯原点本源:走向研究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之路(270)
韩庆祥,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出版学术专著《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和《强国时代》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术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研究”、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等7项。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著作获“教育部很好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3届“中国图书奖”。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