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重点介绍了EIT超介质的产生背景、基本特性、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介绍了金属结构EIT超介质的研究方法、建模方法、计算仿真、实验验证以及在改善和优化微波器件性能方面的应用等内容;很后对全介质EIT超介质的构造方法、仿真验证以及在太赫兹领域的应用情况做了全面的介绍。本书力求以简单易读的语言来描述相关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仿真与实验相结合,把历年来所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现出来,为在靠前普及EIT超介质基本理论、培养相关人才、促进EIT超介质研究领域在靠前的蓬勃发展作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物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教师、电磁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章绪论
1.1超介质概述
1.2超介质模拟电磁感应透明现象
1.3EIT超介质的发展历程
1.4全介质超介质
第2章EIT超介质电磁理论基础
2.1引言
2.2基于机械振子模型的EIT超介质电磁理论
2.2.1基于双粒子机械模型的EIT超介质亮暗态
谐振理论
2.2.2基于三粒子机械模型的EIT超介质亮暗态
谐振理论
2.3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EIT超介质电磁理论
2.3.1基于双谐振回路的EIT超介质亮暗态
谐振理论
2.3.2基于三谐振回路的EIT超介质亮暗态
谐振理论
第3章EIT超介质设计、仿真优化与实验验证
3.1引言
3.2微波段多通带EIT超介质的构造
3.2.1微波段多通带EIT超介质机理
3.2.2多通带EIT超介质单元结构的仿真与优化
3.2.3基于等效电路理论的多通带EIT超介质
构造方法
3.3微波段磁性EIT超介质的构造
3.3.1磁性EIT超介质的单元结构
3.3.2基于磁耦合EIT效应的数值验证
3.3.3基于“二粒子”模型的EIT效应验证
3.4微带线耦合型EIT超介质的构造
3.4.1微带线耦合型EIT超介质单元结构
3.4.2微带线耦合型EIT超介质的实验验证
3.4.3EIT超介质加载常规介质时透明窗特性
3.5环偶极子诱导型低损耗EIT超介质的构造
3.5.1环偶极子诱导型低损耗EIT超介质
单元结构
3.5.2环偶极子诱导型低损耗EIT效应实验验证
3.5.3光频段环偶极子诱导型低损耗EIT效应
3.6极化无关型EIT超介质的构造
3.6.1极化无关型EIT超介质单元结构
3.6.2极化无关型EIT效应的实验验证
3.6.3极化无关型EIT超介质的慢光特性和
传感特性
3.7微波段可调谐EIT超介质的构造
3.7.1微波段可调谐EIT超介质机理
3.7.2可调谐EIT超介质的单元结构
3.7.3可调谐EIT效应的数值验证
第4章EIT超介质微波极化变换器
4.1引言
4.2金属链EIT超介质的构造
4.2.1理论基础
4.2.2金属链EIT超介质的构造
4.3EIT超介质微波极化变换器
第5章EIT超介质窄带变极化特性
5.1引言
5.2双SRR EIT超介质的构造与验证
5.3EIT超介质的窄带变极化特性
第6章EIT超介质相干完美吸收器
6.1引言
6.2EIT超介质的构造
6.2.1理论基础
6.2.2EIT超介质的构造
6.3EIT超介质相干完美吸收器概述
第7章全介质EIT超介质仿真、设计与验证
7.1引言
7.2微波段低损耗全介质EIT超介质的构造
7.2.1全介质EIT超介质单元结构
7.2.2全介质EIT效应的数值验证
7.2.3全介质EIT效应的慢光特性
7.3光频段低损耗全介质EIT超介质的构造
7.3.1光频段全介质EIT超介质单元结构
7.3.2光频段全介质EIT效应的数值验证
7.3.3基于“二粒子”模型的EIT效应验证
7.4极化无关和入射角不敏感的全介质EIT超介质构造
7.4.1全介质EIT超介质的单元结构与仿真验证
7.4.2基于“二粒子”模型全介质EIT效应的
数值验证
7.4.3全介质EIT效应极化无关特性的仿真验证
7.4.4全介质EIT超介质的慢光特性
第8章全介质EIT超介质太赫兹器件
8.1引言
8.2基于石墨烯/全介质的可调谐EIT超介质
8.2.1基于石墨烯的全介质EIT超介质单元结构
8.2.2基于石墨烯的全介质EIT效应的数值验证
8.2.3入射角度不同时可调谐EIT效应的
数值验证
8.3全介质EIT超介质极化变换器
8.3.1全介质极化变换器的单元结构
8.3.2全介质极化变换器的数值验证
参考文献
朱磊,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超介质,微波器件,高性能天线设计等。主持并参与过多项重量、省市科研课题以及航天基金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靠前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论文30余篇,他引总计200余次,El检索论文4篇。授权10余项。2017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很好博士学位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