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健康的、足以振起和感发人心的审美原则,它曾结合着各门类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对传统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起过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修订本)》在研究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书、画及诗文批评理论,从语义学的溯源开始,对“风骨”范畴的语源、内涵和生成途径,其在克服艺术创作程式化倾向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位置,以及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一一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由于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性是由一系列像“风骨”这样具有范式意义的重要范畴衍生、发展和集群构成的,因此对它的考察和研究,足以窥见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有机节律,并很终为构建古代艺术史、美学思想史的理论大厦提供扎实的基础。
引言
编 观念的萌起——从传统相术到人物品鉴
章 相术的语源启示
第二章 人物品鉴风习的沾溉
节共核乡党月旦评
第二节才性论与循名责实
第三节风韵神理的识赏
第二编 翰墨规度——书法美学中的风骨论
章 书学风骨论发展寻踪
第二章 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
节“骨肉相称”与“骨力”“骨势”
第二节在点画笔法中实现
第三节超越浮弱臃滞的生命追求
第三章 书法风骨的生成机制
节腕底生风骨
第二节笔法坚严的结果
第三节“骨肉”之喻的寓意
第三编 特立的画品——绘画美学中的风骨论
章 画学风骨论的演进线索
第二章 画学风骨论的深化
节形容骨相与传神写照
第二节从“骨法”到“骨气”“风骨”
第三节高朗清劲的生命表达
第三章 绘画风骨的生成机制
节由笔势纵横中见出
第二节墨气淋漓造浑厚
第三节铁线描画的营建
第四编 语言的撑柱——诗歌美学中的风骨论
章 诗学风骨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
节由析言到浑言
第二节“蓬莱文章建安骨”
第三节尚淡趣味中的特立风标
第四节传统的回归和“风骨”范畴的扩大与深化
第二章 诗歌风骨的生成机制
节生命元气的主宰
第二节“有格句堪夸”
第三章 相关范畴的意义辨析
节“风格”与“风骨”
第二节“阳刚”与“风骨”
第三节“崇高”与“风骨”
第五编 同感与互通——美学风骨论的通观
章 风骨理论的系统特征
节“风骨”范畴的连锁性和序列化
第二节书画同体与书画风骨论的相契合
第三节书画与诗歌风骨论的沟通及分际
第二章 美学风骨论的文化溯源与功能分析
节与传统文化的连接
第二节对程式化倾向的克服
第三节在范畴体系中的考察
结语
后记
修订本后记
汪涌豪,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言说的立场》等十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