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理和资源研究所喀斯特地貌、水文地质和实验研究的成果,本书从两个方面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理论;一是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深入探索了温度和降雨这两个外营力因素在喀斯特地貌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溶蚀强度和流域特点相结合,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流域特点主要是流域里河流的比降,比降的大小控制着喀斯特地貌类型的特征,它和溶蚀强度的结合形成了喀斯特气候地貌带和和喀斯特地貌类型的系列。二是根据科贝尔理论,从泉口碳酸盐的含量计算溶蚀强度。二者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果。论证了当前喀斯特地貌仅仅处于戴维斯理论的上升发展阶段,深洼地下河系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很好。讨论了喀斯特洼地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征,抢先发售提出了地下河的预测、示踪等综合研究方法,比较正确地提供地下河的分布、结构、埋藏深度和分水岭的位置,以及验证地下河存在和分布的示踪方法。书中还讨论了旅游景点的选择原则。所以本书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性研究报告。
前言
总论
篇 喀斯特地貌形成理论的探讨
章 现代溶蚀强度研究史――Corbel观点
节 Corbel公式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 红水河流域溶蚀强度的研究
第三节 喀斯特溶蚀强度分析与估算
第二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发展研究――气候地貌观点
节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热量因素:溶蚀强度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流域因素
第二篇 喀斯特地貌带的研究
第三章 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型
节 基准面稳定模式
第二节 基准面不稳定模式――均衡上升区域
第三节 基准面不稳定模式――快速上升区域
第四节 热带边缘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热基暖温带喀斯特地貌
第四章 中国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特点
节 华南喀斯特地貌分布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红水河流域喀斯特地貌演变的特点
第三节 从我国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看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发育已接近顶峰
第五章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半充分型
节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古气候因素
第二节 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发育强度的差异
第三节 从名词使用看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第四节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
第五节 山原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时代的讨论
第六节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和形成的动力过程
第七节 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八节 北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第九节 亚热基寒温带喀斯特区域
第十节 峰丛洼地和大熊猫的分布与发展
第六章 温带喀斯特地貌――弱发育型
节 新生代温带古气候的变迁
第二节 暖温带喀斯特地貌
第三节 寒温带喀斯特地貌
第四节 温带干旱地区喀斯特地貌
第七章 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
节 关于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演变的争议
第二节 当前青藏高原喀斯特发育的特点
第三节 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史
第四节 关于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问题的讨论
第三篇 喀斯特洼地形成规律与应用
第八章 喀斯特洼地成因与分布规律
节 洼地地貌的概况
第二节 喀斯特洼地的分布规律
第九章 喀斯特洼地的演变规律
节 热带喀斯特洼地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热带洼地-地下河系系统发育模式
第十章 地下河的预测
节 洼地与洼地分析法
第二节 低洼地带纵剖面及其作用
第三节 地下河埋藏深度的预测
第四节 地下河分水岭的确定
第五节 预测方法的验证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陈治平,1933年生,上海市人,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干旱区地貌及喀斯特地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