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精神建立在公共组织(政府)与个体民众之间的政治权益联系与文化价值联系基础上。现代公共精神的重塑,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互为支撑并形成国民共同体的凝聚力。本报告对监利人民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所展现出的公共精神进行讨论,试图辨识政治凝聚纽带与文化凝聚纽带如何把公共组织(政府)与个体民众密切联结起来,其所揭示的公共精神的本质如何贯穿于监利公共精神的建构当中。监利公共精神对当今构建中国公共伦理和公共精神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前言
一公共领域的内聚力与现代公共精神
(一)政治与文化的联结纽带
(二)公民共同体的公共精神
(三)公共领域转型与公共精神演变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结构变化
(一)社会转型
(二)社会组织结构变化
三政府治理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政府治理转型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
四公共组织(政府)与个体的权益关联和价值关联
(一)政府能力建设
(二)行政伦理与公共精神
五社会组织对现代公共精神的建构作用
(一)社会组织与公共组织(政府)的制度化关系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治理意义
六基于政治与文化联系的现代公共精神内涵
(一)公共精神的政治关联
(二)公共精神的文化关联
七现代公共精神的重塑:监利的启示和示范意义
(一)公共生活方式与公共精神
(二)现代公共精神的建构含义
附录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周庆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历史学。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中国基层社会自治》《官治与民治: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重构》《县政治理:非常不错、资源、秩序》《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基层治理诸问题研究》等6部。在《政治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50余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蔡礼强,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研究课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部委课题与地方政府委托重大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社会保险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约研究员等。担任领导力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组织报告》系列蓝皮书执行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