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收藏
评价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
商品编号:3362443
ISBN:978752034094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荆雨著
出版日期:2019-05-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B222.05
页数:368
册数:1
大约重量:589(g)
购买数量:
-
+
库存:3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65.88 (6.1折)
原价:¥10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本书以“道德的政治”为核心和本质性认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实质进行了整体的理解和研究。一方面回应了西方政治哲学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思想挑战,主张政治应当具有道德性和应当性;另一方面从学理上澄清了对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批评及表层的理解,提出儒家德治不只是方法更是目标和理念、儒家道德是自主的道德而非强迫性道德等观点。作者提出,儒家道德政治的目的是让所有人实现其道德本性。我们应坚持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与理念,以“道德的政治”引领道德的个人、道德的社会、道德的世界之建设,使中国社会、中华民族成为以德相与、以德贯通、充满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社会与民族。
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
节 中西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一 中国学者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质的揭示
二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第二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实质及其历史背景
一 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的本质内涵
二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庶富而教”: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根本目标
第三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现方式
一 “道之以德”:“道德的政治”施行的内在理路
二 “为仁由己”:“道德的政治”目标达致的自主性
三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当代反思
第二章 “德”之演进及“道德的政治”观念之初定
节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及内涵变化
一 殷商时期天帝祖先信仰向道德伦理观念的发展
二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周代“敬德”“保民”政治观念的表现
一 周初政治的“敬德”“保民”思想
二 春秋时期“刑德并用”的政治观念
第三节 孔子的刑德观念及其发展
一 上博简《鲁邦大旱》所见孔子的刑德并用观念
二 对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的综合认识
第三章 政权合法性视域下之“道德的政治”思想
节 “合法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内在价值指向
一 “合法性”的内涵及基本理解
二 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天命与德行并重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唐虞之道”与圣王政治的理想
二 殷商时期以天帝、祖先神为中心的潜在合法性观念
三 敬德保民:周代政权合法性内涵的德性转化
第三节 “民之父母”观念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诗》《书》中“民之父母”的政治正当性思想
二 明德与亲民:先秦儒家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内涵
三 儒家“民之父母”观念的现代反思
第四章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维与价值观基础
节 中国哲学整体性世界观的内涵
一 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二 “天-地-人-我”一体的道德世界观
三 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共同体观念
第二节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争论
一 罗尔斯与社群主义关于正义主体性质的争论
二 哈贝马斯关于正义条件的主张及其启示
第三节 成己-成人:道德政治中的人格实现
一 为仁由己:道德主体之挺立与人格尊严之追求
二 成己-成人的道德整体观与共同体意识
第五章 儒家的人性关怀及政治道德之养成
节 善恶之间:孟子、荀子人性论概要
一 孟子前的人性论及其政治哲学内涵
二 孟子性善论及其蕴含的政治哲学主张
三 荀子性恶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路径
一 义利之辨:孔孟公私观的思想主旨
二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指向
三 仁爱与孝悌:孔孟公私观的理论困局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制度思想及对公私困局的突破
一 荀子突破孔孟理论困局的总体可能
二 荀子承认人之欲望并予以合理安顿的主张
三 性恶论基础上的礼法制度主张
第六章 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
节 道法自然:道家政治哲学之自然性向
一 道:作为政治之本原与根据
二 德:自然的政治之内涵
三 无为、无名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天下有道:儒家“道德的政治”之超越理想
一 儒家之道义追求及其政治理想
二 超越而具体:三代之道的典范意义
三 儒家之“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
第三节 “道尊于势”:儒家道统之政治超越性
一 儒家道统思想及其政治超越性追求
二 士君子的政治追求及政治理想的实现
第七章 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论意义
节 “君子”概念发展及德位关系的变化
一 《诗》《书》中“君子”德位内涵的变化
二 《周易》经、传中的“君子”内涵
三 《论语》中君子德、位之分合
四 君子德、位的特殊性
第二节 儒家“君子世界”的政治哲学内涵
一 君子的仁义世界
二 君子的德性世界
三 君子的礼法世界
四 儒家君子政治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 “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态与法治路径
节 儒家乐教及其对于道德政治形成的意义
一 乐的内涵及其传承与起源
二 乐的结构与礼乐制度
三 乐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二节 隆礼重法:荀子“德性的法治”思想
一 荀子“德性的法治”形成之社会历史背景
二 荀子“德性的法治”哲学形成之思想逻辑
三 荀子政治哲学之理性精神与制度追求
四 隆礼重法:“德性的法治”之制度要求与德性归趋
第九章 “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会形态与当代实现
节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与道德政治之双向构成
一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
二 士绅自治――政权与社会的沟通桥梁
三 乡约体系――乡村善治的规范体系
四 书院文化――传统社会精英文化的枢纽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道德的政治”之当代建构
一 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瓦解
二 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道德的政治”的理论吸收
四 “道德的政治”对当代社会道德建构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荆雨,1970年11月生,吉林农安人,哲学博士,曾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访问,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著作有《自然与政治之间——帛书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十五讲》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