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56个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转型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抢救那些宝贵遗产,使其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保存,是摆在我们文化人类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加快研究在当今剧烈变迁的人类社会中,每个民族如何积极地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迫切课题。
试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
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为例
科尔沁版画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色音,蒙古族,1963年7月生。籍贯:内蒙古科左后旗,博士。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方向:萨满教、民俗文化。著有《东北亚的萨满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蒙古民俗学》民族出版社,1996年蒙古文版)、《中国萨满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等专著,发表过《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特征》《论复合形态的萨满教》《萨满教与南方民族民间宗教比较》《文化遗产与文化人类学》《祖先崇拜的宗教人类学探析》《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美术探析》等百余篇论文。单位及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